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战略,石景山区积极贯彻中央和北京市政府的有关政策,积极探索绿色经济转型发展战略,为石景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石景山区拥有北京奥运会第三大场馆群,以筹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提出将石景山区建设成“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ulture & Recreation District,CRD)的战略构想,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商务金融、高新技术、旅游会展、休闲娱乐等高端产业以取代该区的传统重工业区定位。本研究认为,石景山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其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从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第二产业拉动型,转变为第二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型。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石景山区经济取得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约束却一度使石景山区面临发展困境。CRD战略为石景山区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可行途径,为石景山区最终建成环境友好型城区架设了桥梁。
一 石景山区概况
石景山区位于北京市西部,地处长安街西端,与海淀区、丰台区以及门头沟区接壤,总面积约84.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6万。
1.城区布局
独特的区内山地环境与首钢工业区的发展共同铸就了石景山区的城区布局,即依山而建,沿水发展,由南到北形成重工业区、居住和政治文化中心区、山林绿化区的城市空间布局。
2.经济发展
石景山区具有悠久的工业发展史,拥有首都钢铁公司、石景山发电总厂、北京锅炉厂、北京重型电机厂和北京重型机器厂、燕山水泥厂等中央和市属工业企业,区内工业生产总值一度占到了全区GDP的80%以上。随着北京市经济发展,石景山区逐渐出现新产业形态,包括八大处高科技园区、北京数字娱乐示范基地、石景山游乐园、国际雕塑园等高新技术、文化娱乐产业载体。石景山区企业也持续进行重组和生产设施、产品升级改造。城市化进程加快,2004年石景山区实现了一次性农转居试点,第二、三产业比重由“九五”期末的82.5∶17.3调整到“十五”期末的69.7∶30.3,2008年上半年的58∶42,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提高,预计到2011年,第二、三产业比重将达到40∶60,完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都市经济转型。
3.居民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首钢等企业与石景山区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使石景山区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形成基本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体系。石景山区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02~2006年,石景山区职工平均工资由19506元增长至36335元,年平均增幅为16.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018.1元增长至18045.2元,年平均增幅为13.1%,人均消费性支出由9123.7元增长至12474.7元,年平均增幅为8.1%。[1]2008年上半年,石景山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90.47元,同比增长11.28%。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439.3元,同比增长8.41%。石景山区政府还积极为外来人口解决后顾之忧,开办了公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社会公益事业覆盖全体常住人口。
4.环境治理
重工业区的历史条件决定了石景山区长期高污染状况。区政府于是大力实施环境治理,提高了区内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也为城市形象带来积极的影响。区政府在“十五”期间实施了50件环保实事和157项限期治理项目,尤其是进行供暖锅炉改造,在绝大部分区域实现了集中供热,区政府还对垃圾填埋场进行治理。区内城市绿化覆盖率持续上升,由1990年的31.2%上升至2008年上半年的47.03%,人均拥有绿地面积73.89平方米,在北京市城八区中排名第一。永定河及永定河引水渠流经辖区,成为北京市城区山林资源最丰富、绿化覆盖率最高、人均拥有绿地最多的地区。2008年石景山区好于二级以上天气接近70%,达到历史新高。
二 石景山区发展环境分析
面对难得的机遇,石景山区政府结合自身条件提出建设“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战略目标。本文以下部分着力对石景山区发展环境进行再分析。
(一)发展机遇
中国改革30年为石景山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当今国内外经济面临新的挑战也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1.中国宏观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平稳增长,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得以大幅提高,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的同时,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使得拥有养老保险、医疗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