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2月 |
温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数量增长迅速,服务项目逐渐丰富,办社方式多元化,积极探索实践联合或联盟形式,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始启动,农村合作金融有所推进等特点;同时面临合作经济知识和意识有待提高,规范性建设依然不足,供应链管理能力缺乏,联合或联盟困惑等问题。为此,要普及合作组织知识,加强规范化建设,采取分层分类策略,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 现状对策温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温州农民逐渐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相互协作和分工,建立了各种形式专业合作组织。这些同类农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以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而成立的互助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农产品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种不同形式。为了规范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浙江省和中央政府分别在2005年1月1日和2007年7月1日颁布实施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温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对促进温州农业经济增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 温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概况
温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起步发展的。起初,其类型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主。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4年之后,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并成为主导力量。[1]综观近些年来温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组织发展看,数量增长迅速,带动效应日益增强
据温州市农村工作办公室统计,截至2009年6月30日,温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到了2100个,成员总数10.44万名,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981个,成员总数76761名,成员出资总额超8亿元,成员人均增收866元,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4个。2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结基地82.55万亩,带动农户42.6万户,拥有自主注册商标289枚,通过质量安全认定的有205个(见表1)。
表1 近几年温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二)从行业分布看,围绕当地特色优势产品,基本覆盖了全市农业所有行业
温州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是围绕当地已形成的主导行业和特色产品开展专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目前已基本覆盖了全市所有农业行业。如苍南的清源蘑菇专业合作社,瑞安的荆谷白银豆专业合作社,瑞安飞云、马屿的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洞头的羊栖菜专业合作社,文成的双凤兔业专业合作社,瓯海的跨越畜禽专业合作社,永嘉的壶山香芋专业合作社等,都是依托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组建起来的,有利于促进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主导产品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
(三)从服务内容看,统一农资供应、产品销售、技术交流是受欢迎的服务项目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为农民提供统一农资供应、产品销售、市场信息、技术交流、资金互助等各类服务,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等方式解决农户进入市场问题,其中统一农资供应、产品销售、技术交流是受欢迎的服务项目。如瑞安市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农资供应部统一采购与供应农资,在合作社内部开展产前生产资料团购项目,量大的直接向公司团购,农资按进价加10%的利润这样的优惠价格出售给合作社成员。2006年成立以来,他们统一供应农资总额达300多万元,成员享受到优惠价45000多元。在统一产品销售方面,合作社统一注册了“强绿”牌商标,培养了一批农产品经纪人,在常州、杭州、上海等蔬菜批发市场建立销售点13个,有力地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合作社还与瑞安市科技局、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所共同组建了“瑞安市梅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共组织成员培训班36次,培训成员2840余人次。[2]
(四)从组建情况看,形成了多元化参与、多渠道发展的办社方式
从温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组建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依托农村生产和运销大户,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等优势组建。这是牵头组建合作社的主体。如乐清大荆的红麟果蔬合作社在牟帮贵等几位核心社员的带动下,发展社员138人,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北、湖南及浙江省绍兴、萧山、温州等地建立了11个生产基地,计面积12000亩,年产值达亿元以上,社员净收益3000万元,并解决基地所在地15000余名农民就业,成为“走出去”农业典型示范户。
二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利用其加工、品牌、营销等优势组建。如苍南县联合家禽产销合作社的樱桃谷肉鸭项目与温州市初旭食品有限公司合作,产销挂钩,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把樱桃谷肉鸭产业发展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