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2月 |
一 “十二五”发展趋势
“十二五”时期,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多种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一是空间开发沿海化带来的新机遇。当前,我国空间开发出现新一轮沿海化趋势,国家把培育沿海经济带作为带动东部沿海新一轮开发的重要战略,我国由北至南正在形成一条北至辽宁、南至广西北部湾的沿海经济带,如辽宁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天津的滨海新区、河北的“沿海经济隆起带”、江苏的“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广东珠三角改革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唯浙江温台沿海地区发展是东部沿海的政策空白,温州应顺势回归沿海开放城市本位,充分利用深水岸线、滩涂资源丰富等沿海港口优势,加快沿海产业带开发建设,加快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跨越。
二是新一轮产业转型转移带来的机遇。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产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英国制定了低碳工业战略,德国规划到2020年国内低碳产业超过汽车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日本立足打造全球第一个低碳社会,美国通过了新能源法案。从国内看,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这是我国最高立法机构首次就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发展做出决议。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新能源等产业出台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发改委正在起草低碳经济发展指导意见,拟选择部分地区开展低碳示范试点。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验在国内一些地方开始启动,如杭州提出在全国率先打造低碳城市。温州发展低碳经济条件较好,如现有产业耗能低,2008年万元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不到,位居全省第二;产业“轻”,支柱产业以轻型加工业为主。200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电气机械(652亿元)和皮革制品(478亿元)。温州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条件,积极构筑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新机遇。国家先后出台了支持长三角、海西区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在编制或启动编制相关规划,如《长三角区域规划纲要》已于2009年5月底正式报国务院审批,即将发布。《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也已正式启动,预计2010年“两会”前将形成报批稿。根据长三角、海西区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温州正式在国家层面上归入了长三角,并被赋予长三角未来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定位,国务院点名要加快温州发展,“带动……浙江温台沿海……发展”。经温州市发改委积极争取,在最新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温州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名义被列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域。这样,在区域经济圈带化加速发展的新背景下,温州有望逐步摆脱区域位置“边缘化”危险,位于长三角、海西区、台湾地区交汇处的“三区枢纽”优势进一步显现,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跑中有望重塑竞合优势。
四是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新机遇。“十二五”期间,温州汽车消费将进入大众普及阶段,对住房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如截至2008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大关,2009年仍以每月1万辆的速度增长。随着汽车下乡等政策的继续实施,未来温州市汽车消费将进入加速期,直接带动汽车商务、汽车金融等相关产业发展,对城际交通、节能减排带来的压力可能成为促进城市基础建设、新能源、汽车服务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从温州消费潜力看,温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居长三角各城市首位,2008年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入千亿元大关,稳居全省前三。温州可积极抢抓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民间购买力强等独特优势,积极启动汽车停车场、住房等城建投资,积极培育新的内需增长点。
五是高速铁路网络化带来的新机遇。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温州到上海的距离从600公里缩短为427公里,温州已进入了上海的“四小时交通圈”。而规划中的上海至深圳铁路的跨杭州湾大桥段一旦成为现实,更是将温州至上海的时距缩短至3个小时以内。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建成通车后,温州从铁路终点变成了浙闽枢纽,成为全国45个铁路枢纽城市之一。“十二五”时期,浙江省交通基础设施将进入全面一体化的关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