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2月 |
温州苍南县近代以来是一个宗族意识比较强、宗族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由于地处东南沿海,地理环境多丘陵、河网,又由于现代交通设施建设起步较晚,无论是与外界的联系还是内部的交流都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而较少发生,因此,传统的宗族得以很大程度地保存。像其他地区一样,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族传统受到了极大打击,但苍南县的宗族活动仍有所呈现;改革开放以后,宗族活动恢复迅速。宗族意识、宗族活动在苍南县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政府的治理当中常常表现出来,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查阅有关苍南县宗族方面的文献、对村干部进行问卷调查、对乡村干部及村民进行访谈等方式对温州市苍南县宗族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其中问卷调查针对在温州市委党校进行培训的村干部,不局限于苍南县,调查仅作为一个参考。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88.3%。
一 改革开放以来苍南县宗族文化的结构变迁
宗族基本的结构包括族谱、祠堂、族规、族产、族老、族居、宗姓、辈分、房族、亲属等,这些既是宗族文化的基本构成,也是宗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从宗族文化的结构变迁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宗族文化的一些结构(主要有族谱、宗祠等)恢复非常迅速,20世纪80年代有了进一步发展,90年代基本完成了重建。但也有一些结构受到了市场化、城市化及政府政策的冲击,宗族聚居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亲属的数量不断减少,辈分观念、族规意识不断淡化。
1.族谱续订
族谱记载一个宗族的历史,往往被族人视作宗族圣物,隆重珍藏。“文化大革命”时族谱烧毁较多,改革开放后,很多宗族又开始重修族谱。从苍南县方氏宗族的修谱时间看到(如表1),“文化大革命”之后,修谱活动很快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部分的宗族至90年代都完成了修谱活动,而且有的宗族已经数次修谱。现有的族谱除了延续传统的内容外,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女性成员地位的变化。在一些最近的族谱修订过程中,女性成员的名字也进入了族谱,成为正式继承人,尽管在现实当中女性继承人不一定完全享有继承人的全部权利,但这也足以说明新时期的族谱修订是与时俱进的。近年来,不少姓氏在县档案局的批准下,纷纷开始了编撰同样具有宗族历史性质的姓氏志的活动。苍南县较早的《苍南章氏史志》于1996年12月内部印刷,2004年后越来越多的姓氏编撰姓氏志。《苍南郑氏通志》于2004年12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苍南蔡姓、吴姓于2005年出版姓氏志,苍南黄氏、李氏、林氏、王氏、陈氏、曾氏于2006年出版姓氏志,苍南张氏于2007年出版姓氏志,苍南缪氏于2008年出版姓氏志。[1]姓氏志具有丰富的内容,以《苍南黄氏通志》为例,本志内容前冠序言、凡例、概述、编纂领导小组、编委会成员名单、大事记和彩照。正文设源流史、世系图、先贤列传、迁徙录、人口、家族文化、人物、捐资名录、研究生大学生等共八章40节和附录。卷末设编后记。全志共60万字。[2]
表1 苍南县方氏宗谱修订时间情况*
2.祠堂修建
宗族祠堂也称宗祠,是宗族议事、聚会、祭祀祖先、执行族规等的场所。改革开放初期,各地的祠堂普遍破败,或被移作办公、住家、仓储之用。改革开放后,各地陆续开始了祠堂的重新修建。祠堂的重新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增多,90年代达到了高峰,新世纪以来,仍有一些地方在进行祠堂的重建,近几年来甚至又呈现十分活跃的势头。目前,大多数村庄里的大姓氏基本上都有祠堂。如表2,苍南县黄氏宗祠共有56座,大部分修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2006年,全县共有宗祠706所,其中2003年以前建成的有645所,2003年以后建成的有61所。[3]笔者最近在苍南县金乡镇、巴曹镇、钱库镇等乡镇的调查中发现,这些镇都有不少的村庄重建祠堂,重建的祠堂规模更大,工艺也更为讲究。重建祠堂的费用从几十万至数百万不等,是一笔非常巨额的款项,但族人往往能慷慨解囊凑足款项。建成的祠堂装修更豪华,庆典仪式非常隆重,甚至有些村庄同时建成三座。如钱库镇的苏家堡村,2005年合众集资,在原址退后五米重建,于2009年5月27日举行落成庆典。苏氏宗祠挑角大殿五间,回廊十间,门楼三间,琉璃屋面,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雄伟壮观。[4]
表2 苍南县黄氏宗祠最新修建时间*
表2 苍南县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