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6月 |
一 俄美博弈:中亚地缘政治的主题之一
作为亚欧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历来为地缘政治学家所关注,如众所知的现代地缘政治学的鼻祖麦金德(Halford J.Mackinder)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从东欧到中亚的“心脏地带”(Theory Heartland)、“世界岛”(World Island)之类的概念,认为谁统治了这一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麦氏此论有些夸张,如苏俄曾在长达近百年里,既控制东欧又统治中亚的大部分,却未能主宰世界。苏联的解体,直接导致这个“心脏地带”的裂变,出现了所谓的“权力真空”(power vacuum)地带,并出现了大国竞争,让人们回忆起一百多年前的“大博弈”。然而,今天的“大博弈”,与当年的“大博弈”不可同日而语。当年是殖民帝国在这里的竞争,本土上的一大堆汗国、土邦、部落是被宰割的对象,今天则是大小不一的独立主权国家。中亚国家是在苏联解体后某种程度上被俄罗斯当做包袱抛弃的,虽然这些国家独立已20年,但俄罗斯仍下意识地将其视为自己的“后院”。俄罗斯本想向西方靠近融入欧洲,但不仅未能如愿,还在北约东扩、反导系统和“颜色革命”的多重压力之下,越来越意识到中亚这个“后院”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如果俄罗斯真正失去中亚这道屏障,自己的软肋将暴露无遗。特别是2008年格俄冲突后,普梅高调宣称,包括中亚地区在内的独联体地区是俄罗斯的“特殊利益区”(сфера привилегированных интересов)。此概念的提出,表明俄罗斯已明确将中亚地区视为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势力范围”。因此俄、美在中亚博弈不可避免,它也就成为当代中亚地缘政治的主题之一。如果说,六年前的“颜色革命”中,美国为首的西方扮演了挑战方或攻击方的角色,那么,尔后俄罗斯在中亚则表现为反攻方。
“9·11”以来,美国关注亚洲腹地的重点在阿富汗战事,同时以反恐为借口,介入中亚并巩固其影响力。如俄罗斯学者指出的:“驻阿美军其实是打入所谓后苏联中亚大后方的一个楔子。华盛顿中亚战略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该地区制造动荡,并为本国利益服务。挑起或是支持潜在的冲突,正是美国控制当地能源流向,防止它们落入竞争者手中的方式之一。”[1]前些时候,美国官员和智库相继提出“大中东”倡议、“大中亚”计划、“大南亚”理念[2],近年则唱起“新丝绸之路”计划。2011年西方重要官员出访中亚有二:一是6月北约秘书长驻南高加索和中亚特使出访塔吉克斯坦;二是10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出访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前者谈的主要是使用“艾尼”军用机场的可能性,作为回报,将转让北约军队在撤离阿富汗后可能多余的武器。后者表示,华盛顿正在推动旨在使地区国家实现自由贸易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有意邀请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加盟该计划。美国副国务卿托马斯·奈德斯撰文说,美应支持阿富汗经济发展实现“新丝绸之路”构想。[3]俄罗斯专家认为:美国和北约实施的不是从阿富汗撤军的计划,而是把军队调往阿富汗北部甚至中亚国家的计划。美国打算强化在中亚的存在,设法在中亚地区建立新的军事设施,特别是与中国接壤的塔吉克斯坦穆尔加布地区是部署雷达站的最佳方位,可以覆盖大片地区。[4]
俄罗斯拥有对中亚施加影响的三个工具:独联体、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和欧亚经济共同体。独联体迄今已20年,期间,开了数不清的元首、首脑和部门会议,通过了上千份文件,但凝聚力越发小于离心力,“独联体化”某种程度上成了“无效率”、“空洞化”的代名词。俄罗斯媒体也承认,俄罗斯在独联体国家中威信下滑,“兄弟关系”已成回忆。[5]杜尚别举行的独联体峰会(2011年9月)表明,对莫斯科来说这个组织已不再关键。现在俄罗斯已经把重点放在欧亚经济共同体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上。[6]近两年,俄罗斯着力于两个“一体化”:通过操作欧亚联盟框架下的俄白哈关税同盟致力于政治经济一体化;认真经营集安条约,致力于独联体军事一体化。相比之下,美国在中亚缺少施力工具,与俄博弈明显处于下风地位。
二 俄白哈关税同盟和欧亚联盟:正稳步推进
2010年7月5日,俄、白、哈三国签署联合声明,关税同盟海关法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正式生效。2011年1月1日,俄白哈关税同盟条约正式生效,标志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