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作为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共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个。同时,商丘古城和隋唐大运河商丘段作为大运河拓展项目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也于2007年全面启动。2005年7月,商丘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2006年11月又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几年来,商丘市以建设文化名市为目标,以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行业文化资源为依托,创新文化建设思路,加快培育文化产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开展文化招商引资,积极推介文化品牌,文化名市建设工作迈上了新台阶;成功定位“华商之都”,先后培植推出王公庄“中国画虎第一村”和商丘演艺集团两个全国有影响力的典型;初步走出了一条以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互动、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互促、产业开发与事业发展互助、文化旅游与商贸经济互补“四互”为特点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一 商丘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1.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近几年,商丘市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已有了较大发展,现在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县级文化单位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骨干,以村级文化大院为基础的,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社会文化网络。同时,结合“两馆”评估,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有国家级三级文化馆2个,国家级二级图书馆2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热潮中,村级文化大院的建设也得以全力推进,一批规格高、功能齐全的农村文化大院正在兴建之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农村书屋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在全市逐步推广开来。
(2)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节日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文化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春节文化宣传活动连年开展,正月初一和十五全市都要组织100余支表演队在市区主要街道巡游演出,每年参加表演的群众均在5000人以上,吸引观众达十几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商丘还进一步创新了群众文化活动模式,以“主题带动、惠民利民”的思想为指导,开展了“建文化名市、送文艺下乡”双百场巡回演出活动、“春满豫东”春节文化宣传活动、“欢乐商丘”文化广场活动、“百场电影进社区”商丘市首届社区电影文化节活动、“国产影片进农村”公益放映活动五大主题活动。其中“建文化名市、送文艺下乡”双百场巡回演出活动开创了“党委政府指导、企业出资宣传、剧团倾情演出、群众免费看戏”的文艺下乡新模式,活动历时3个月,惠及全市200多个乡镇和社区,受益观众达50多万人。
(3)文艺精品不断涌现。近年来,商丘市文艺佳作频现,人才辈出,获得了多个国家和省级艺术赛事奖项,在对外演出和交流活动中赢得了各界群众的广泛好评和认可。先后编创了《乡村女支书》、《睢阳忠烈》、《银河湾》、《赤子心》、《连心桥》、《浣纱记》等大型戏剧50余部,在河南省第八届、九届、十届戏剧大赛中取得大奖4个,单项奖40余个。由商丘市豫剧院编排的大型古装豫剧《浣纱记》赢得了河南文华大奖,实现了商丘戏剧史上金奖零的突破。豫东琴书《家庭风波》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和第十四届群星奖评选“群星创作奖”。长篇小说《女儿桥》出版发行,反映商丘优秀青年务工农民李学生先进事迹的电影《草根英雄》拍摄完成并公映。为进一步弘扬木兰文化,商丘不仅倾力打造了具有鲜明豫东调特点的新版豫剧《花木兰》,还组织人员完成了电影《花木兰》和三十集古装电视连续剧《花木兰》的剧本创作,并和亚洲智慧女性联合会、香港佳能影业集团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提高了商丘木兰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2004年商丘市着手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深入挖掘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四平调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木兰传说等7个项目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虞城县被中国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木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