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8月 |
荥阳市和上街区(以下简称为两市区)作为郑州市的两个县级市、区,一直是河南省比较发达的地区。但随着近年来郑州东扩战略和河南省委、省政府“郑汴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两市区所处的郑州西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日益弱化,而长期以来两市区的形态一体化事实和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分割现状的矛盾,则增大了其区位和政策优势弱化的趋势,给两市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解决荥阳市和上街区目前发展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加快推进两市区的一体化发展。推进荥阳、上街一体化发展,可以弥补郑州东扩战略带来的两市区区位和政策优势弱化导致的缺陷与不足,有利于抓住中部崛起和加快中原城市群、郑汴洛工业走廊发展的机遇。对于荥阳市和上街区的长远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大幅度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荥阳—上街一体化的发展基础及存在问题
荥阳市历史悠久,上街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工业区。两市区在近几年来都取得了较快发展,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两市区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现有的行政体制及两市区特殊的区位格局使其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成为两市区一体化发展的障碍。
(一)荥阳市、上街区的建制沿革和区划现状
荥阳市位于郑州西15公里,是河南省距省会最近的县级市,下辖9镇、4乡、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人口62万,面积为908平方公里。
上街区位于郑州市辖区西部38公里处,周围与荥阳市接壤(东邻荥阳市城关乡,西、南分别与高山镇、刘河镇毗邻,北部与王村镇相连)。上街区域辖1个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3万,面积为64.7平方公里。
荥阳市与上街区的这种区位格局是由历史变迁和区划体制调整造成的。
荥阳自公元前202年秦朝置县到1994年撤县设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上街区是新中国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需要而新建的工矿区,素有中国“铝都”之称。1957年11月,周恩来总理依据河南省铝矿资源丰富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亲自批准建设中国第二个铝工业基地——河南铝业公司(1958年更名为郑州铝业公司,1964年更名为五〇三厂,1972年更名为郑州铝厂,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和矿山公司、郑州轻金属研究院及位于上街区境外的中州铝厂合并成立中国长城铝业公司)。该公司是集生产、建设、科研、经营于一体的特大型铝工业联合企业。河南铝业公司建址在上街区火车站南边,遂沿用上街火车站名,建上街区,归郑州市管辖。
之后又经过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域变迁,形成了如今的上街区。
(二)荥阳市、上街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荥阳市和上街区都在抢抓机遇,加快自身发展。荥阳市坚持工业立市,积极实施“东引东进”战略,优化发展环境,强力招商引资,狠抓固定资产投入,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使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上街区强力实施“大项目带动、城市发展带动、改革开放带动”三大战略,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十五”期间,荥阳市的经济都保持了强劲增长态势,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荥阳市生产总值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2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3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4亿元,年均增长20.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6亿元,年均增长13.1%,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四年稳居河南省同级县(市)第五名。
经济结构日趋优化,三次产业之比由“九五”末的10.2∶58.9∶30.9调整为8.1∶63.7∶28.2,经济质量显著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总数达到12000多家,其中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3家,铝电、阀门、建筑机械、建材、汽车、医药化工等产业支柱作用日益突出。
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建成了植物园、图书馆、体育馆、成功广场、索滨公园等一批公益性项目,市区道路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范围进一步扩大,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55元,年均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65元,年均增长9.2%;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51亿元,年均增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