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成都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作者:邓立新 陈家泽 出版时间:2006年11月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植根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成都文化产业,然后分析了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提出了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与对策措施,要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发展,尽快建立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

    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有两个,一个是高新技术产业,一个是文化产业。扎根于历史文化的肥沃土壤,充分利用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奠定的坚实经济社会基础,抓住21世纪难得的发展机遇,成都的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一 植根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成都文化产业发展回顾

    成都是具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有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雄厚基础和优越条件。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在加快城市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也为进入新世纪参与新一轮全球城市竞争奠定了坚实的文化产业基础。

    (一)成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成都地处中国西部成都平原腹心。考古证明,成都建城已经2300多年,2000多年不易城名,不迁城址,是古蜀文明的发源地和生长地,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这里曾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繁荣地。建成于秦始皇时代,2000多年以来一直泽被后人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使成都及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里曾是商贸繁华之都,汉唐有“扬一益二”之称,与当时工商繁华城市扬州齐名,是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产生于宋代的成都。

    这里有灿烂的古代文明。有与华夏文化相辉映的“宝墩文化”,现存有“三星堆”之后的“金沙遗址”文明。有中国第一个官办学校——“文翁石室”。这里文人荟萃,曾号“天下第一秀才”的孕育地。汉有司马相如、扬雄以及王褒、严君平四大家;唐有“古文运动第一人”陈子昂、诗仙李白、女诗人薛涛;宋有大文豪苏轼;明有当时“著述第一人”杨升庵;清有张问陶、李调元;今有郭沫若、巴金、艾芜、沙汀等文学泰斗和文化大家。诗圣杜甫、大诗人陆游虽不是成都人,但他们都曾受蜀中山水营养孕育而成为中国文化巨人。

    这里留下了丰厚的人文环境遗产。远有金沙和船棺遗址、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前蜀永陵、后蜀和陵、明蜀王陵、陆游祠、望江楼;近有刘氏庄园、陈家桅杆、洛带会馆群;今有巴金、艾芜纪念馆;仙宗文化有青城山、鹤鸣山、青羊宫等。

    这里有丰富的传统工艺遗产。有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中国漆器工艺,有全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工艺,有丰富的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平乐古镇等川西民居建筑文化。成都曾是全国木刻艺术中心之一,其刻版印刷技艺仅次于京城刻艺,为中国印刷文化作出过突出贡献。

    (二)新中国成都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发展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由解放前夕一个破败不堪的中等城市,发展成为拥有1057万人口的特大中心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解放初期的不到20平方公里,已扩大到今天的近300平方公里;已由“不与秦塞通人烟”的闭塞城镇,发展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由一个地方生产总值不到4亿元的消费为主的城市,发展成为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185亿元(2004年)、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4位的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在20世纪末,成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提前4年基本实现小康。2004年,人均国内生产产总值达到2490美元。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成都的文化事业全面成长,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作为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也正在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新中国建立后成都的文化事业,经历了从文化的恢复到文化的初步发展,到文化的初步繁荣,到“文化大革命”的文化大破坏,到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得到全面复兴;文化产业也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发萌动,90年代的起步探索和新世纪培育发展几个阶段。这是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

    (1)文化的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0)。

    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成都开始了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期间,成都的文化事业也得到恢复,并有了一定的发展。以川剧为标志的文化艺术开始复兴,城市文化设施逐步建立,市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有所提高。1950年,成都市文教局成立。1956年5月1日,中共成都市委机关报《成都日报》正式出版。1950年,成都市戏剧工作者协会第一次筹备委员会举行,1952年协会正式成立,产生了一批优秀剧目,一批川剧名演员在全国脱颖而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