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3月 |
产业集群是发展汽车制造业的重要形态。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汽车产业,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得以加快发展的,如美国的底特律、日本的丰田城、德国的斯图加特等都是全球著名的产业集群。实践证明,产业集群能有效地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我国汽车业要想更快地缩短与发达汽车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可以借助于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实施,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来提高汽车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都在试图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来推进各自汽车工业的发展,进而提升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北京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产业集群究竟发展得怎么样,对这一点如何认识和评价,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
一 产业集群内涵与形成规律
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内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成功的产业集群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发展出坚实稳固的竞争优势。”
1.产业集群的内涵和机理
在许多国家的产业发展进程中,出现过这样一种产业成长现象,即在特定的行业和领域中,生产某种最终产品的制造厂商、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销售商、中介服务机构及规制管理机构等所构成的有密切联系的功能群体,以网络形式集中在同一地域之上。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把这些在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聚集的公司和其他组织的综合体称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按照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介于市场和纵向一体化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其中最终产品制造厂商是核心功能群体。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专业化特性、地域特性和网络特性。产业集群的机理是通过高度集中在同一地域的同类相关产业的邻近性来获得与提高产业内的分工效率,同时降低因需要经常发生的交易或协调而产生过高的交易费用。由于彼此空间地理上相邻,产业集群中的各个企业和相关组织、机构之间比与市场上分散、随机的买者和卖者之间的交易更容易协作和取得信任。一个高度发达的产业集群能够通过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等方面的分工合作,或者通过地域上的联系而获得集群效应,来提高整个行业与所在区域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识别产业集群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地点系数LQ(location quotient)。LQ可以通过计算整个区域雇员中,某产业雇员所占份额与整个国家雇员中某产业雇员所占份额之比来表示。根据LQ系数方法,LQ系数越大,则表明该产业在某地区的集群程度越明显。[1]
2.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
纵观我国已具雏形的产业集群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市场是实现产业集聚的根本力量。一般来讲,产业集群首先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只是随着市场发展成熟,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集群发展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引起了地方政府关注,给予扶持和引导。如果听凭汽车产业集群仅凭借市场力量自发形成,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以市场力量作用为基础,政府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参与,可以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这意味着,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产业集群不需要消极地等待其自发形成,而是可以有意识、有目标“自上而下”地培育出来。
如果从国际角度考察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轨迹,可以发现,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成功的关键因素至少有以下四个:第一,在机械制造业与相关产业方面,已经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存在较大的汽车市场需求;第三,拥有众多活力旺盛的企业和一批颇具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第四,存在一些不可移动的优质生产要素,并对其他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具有吸引力。
每辆汽车大体上由两万多个零配件组成。因此,与整车企业关系密切的上游零配件厂商与下游经销、服务企业数目繁多。在上游,不仅涉及钢铁、有色金属、橡胶、塑料和玻璃等原材料,而且包括提供装备的机械、电子、电器等领域;在下游,还要延伸到销售市场网络、汽车修理、汽车配件、道路交通以及金融、保险等诸多行业。按照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在于,以处于产业链中段的整车企业和零部件系统集成或模块供应商为核心,带动上游中小型供应商,推进各层次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促进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实践经验表明,成功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