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
几年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时代背景、现实依据、理论基础、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质和核心、根本要求、落实途径以及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推出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同时,学者们对一些理论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分歧,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1]2004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温家宝同志做了题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2],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研究。2004年3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做了系统的阐述。[3]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掀起了学习和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热潮。
几年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时代背景、现实依据、理论基础、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质和核心、根本要求、落实途径以及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推出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同时,学者们对一些理论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分歧,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一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辨析和基本内涵
要贯彻和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对“科学发展观”中“科学”一词的涵义有准确的理解。这里的“科学”不完全是一般词典上的说法:反映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分学科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不等同于“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强调的是规律性的认识,是科学社会主义意义上的科学。[4]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也不是唯科学主义意义上的“科学”,它是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真理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广义的科学概念,体现了这三者的高度的、有机的统一。[5]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一词的含义,要特别防止陷入从科学主义、自然科学的维度来理解的误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核心,这是把价值维度提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从单纯追求经济转向追求全面发展,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效率第一转向公平第一。
其次,对于“发展”概念,学术界大都没有分歧,认为社会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的发展,它不是简单的量的增长,而应该是质上的整体思路、总体观念的创新[6],是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和传统的现代化理论、发展主义具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现代化理论设计的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方案。传统的发展模式则以赶超战略为特征,以发展主义话语为主导,其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特别是以GDP或GNP和人均收入为主要指标的增长)和财富积累(尤其是以财政、税收和总产量为主要标志的积累)。而支撑发展主义理念的是源自启蒙时代的线性进步观和历史阶段论。无论是现代化理论还是发展主义在实践中都带来了一些突出问题。而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对现代化理论和发展主义的超越,强调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坚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人的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从整体上说,科学发展观包括三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即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7]我们党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论断,阐述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则集中回答了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具体说来,科学发展观是由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所构成的科学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发展目的论、发展中心论、发展整体论、发展协调论、发展持续论、发展动力论、和平发展论等。[8]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硬核”,是坚持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保障;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和“五个统筹”等战略措施,则是其“保护带”,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区别于其他发展理论的创新之处;而社会是否和谐则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情况的尺度。[9]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必须准确、完整地把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