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
正如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行动纲领》所言,“教育是实现平等、发展和和平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联合国考察妇女地位所采用的性别发展指标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男女两性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因素非常多,社会文化、传统习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教育程度高的榜样都影响着女性受教育的意愿、动机,并最终影响女性的受教育程度,[1]因此关注女性成长过程中的职业女性样板和受教育的榜样,也是认识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重要视角。
受教育程度天然地与教育系统联系在一起,因此理解女性受教育程度自然让人联想到教育领域。首先,有权威、指导性和控制性的男性行为风格在教育领域中一直被认为是值得尊重的,而且是理所当然的,但随着社会变革,女性教师人数越来越多,作为教师队伍中重要的组成成分的女性教师,她们的行为风格可能并不能完全适应这种默认的背景,那么她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会如何呢?这值得人们的关注。
另外,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有很多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结果的放大性。教师潜移默化的行为和自身的状态会影响学生对未来的思考和期望,学生所受到的影响又能够放大性地影响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他们的亲人,因此女性教师的生存状况,不仅影响着整个社会和教育行业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她们会给学校中所有的学生带来非常直接的样板,给女生树立职业典型,给男生树立社会男女分工和男女平等的基本价值判断,这一切都使得关注中国女性教师的职业生存状况变得非常有意义。
本文利用2004~2006年全国公立学校的小学、初中、职业初中、高中、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学校中女性教师的人数、学历、职称结构等数据,力求从整体上勾勒出中国女性教师的职业生存和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 中国公立中小学中女性教师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状况
本文选择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007年出版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有关女性教师的数据,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公立中小学女性教师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状况。
(一)中国公立学校女教师的人数
中国公立中小学学校从教育等级上可以区分为小学、初中(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高中三个水平,如果我们将特殊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补充形式的话,可以看到,2004~2006年,女性教师的人数比例基本上保持在相似的水平上,但女性教师的比例却随着教育等级的提升而略有下降(见表1)。
表1 2004~2006年中国公立学校女教师的总人数及比例
从表1中可以看到,在不同等级的教育领域中,特殊教育中女性教师的比例是最高的,72%的教师是女性教师;小学教师中一半以上的教师是女性教师;随着教育等级的上升(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女性教师的比例在下降。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职业初中的教育等级非常类似于初中,但是女性教师的比例是偏低的,甚至比高中女性教师的比例还要低。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中国小学中女性教师的比例比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的女性教师的比例要低[2](日本是62%,英国、德国、法国的初等教育中女性教师超过80%),但初中和高中女性教师的比例要高。
(二)中国公立学校女性教师的职称比例
同样,我们列出公立学校中的女性教师的职称比例。尽管小学中的职称和初高中的职称状况等级不同,但从职称状况的高低排列中,依然可以看到不同教育等级中的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状况(见表2)。
从数据变化中可以看到,无论哪一种教育等级,基本上女性教师的职称分布都是呈现金字塔式的结构,即随着职称等级的上升,数量出现明显的下降;而且随着教育等级的上升,高级职称的女性教师比例也在明显下降,低级职称女性教师的人数和比例在上升,这说明了女性教师在职业发展上整体还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连在女性占数量上绝对优势的特殊教育(72%)上,拥有高级职称的女教师也只占高级职称人数中的一半(53%)。
(三)中国公立学校中女性教师的政治参与
由于统计数据的缘故,无法得到有多少女性教师是在管理岗位上,但女性教师在政治身份上的比例可以部分反映出教师参与政治决策程度的状况。表3是2004~2006年间中国公立中小学中女性教师在各类不同政治身份教师总数中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