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
一 项目启动及开展过程
2002年始,西北工业大学妇女发展与权益研究中心与西安市工会、妇联再就业服务中心合作启动了边缘劳工支持网络项目。[1]项目把第一个目标群体定位在家政工上。在进行了一年多的支持小组、劳工教育与骨干小组培训后,在西安市工会的支持下,2004年9月23日,由清一色的家政女工组成并经过选举产生的家政工工会成立了。这是中国第一个家政工工会,隶属于西安市总工会私企与外企工会,从而创造了中国妇女运动中工人组织化的新经验。
项目总目标是:强化边缘群体的主体意识,提升家政女工自我发展的能力,推动家政女工工会构建和发展完善、促进边缘女工单亲之家的建设、关注外来纺织业女工群体的生存就业状况,并培养家政女工、单亲女工、打工妹群体内的骨干分子和中坚力量,提高她们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参与意识及权利自治能力。
从2002年开始到2006年,项目共分三期。第一期:建立西安家政网络,对其进行赋权培训,与工会妇联一起将家政工组织起来。第二期:建立家政工自主的工会,选举产生家政工会委员,学习边缘女工的权利自治技巧和建立网络。第三期:以权益小组为主轴的项目跟进。作为主要的项目承担者和协调人,西北工业大学妇女中心逐渐从项目中淡出,使家政工会能够独立运作,而中心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项目合作伙伴。
二 目标群体特征
本项目目标群体是西安从事家政工的群体。改革开放之后,西安经济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不尽如人意,曾在24个大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中排到23位;[2]就业尤其是再就业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就业压力的一个结果是国有大企业产业女工经下岗这一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性事件,使部分高年龄、低文化、低技能女工经再就业不断向家政工集结,成为家政工中较固定的群体。这一群体在转型中经历了四个过程:
一是“去工业化”。[3]去工业化是一个离开大机器工业,退回家庭(自己的或别人的)的过程,做家政工对绝大多数女工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不断遭遇“社会排斥”[4]的结果。
二是边缘化。职业边缘化是指个人或族群因基于年龄、性别、族群等因素而不能进入较稳定的核心劳动市场,遭遇核心劳动力市场排挤后的一部分人不断地被挤向市场边缘的过程。而边缘劳工指那些被排斥在劳动力市场边缘的劳工。[5]这些人在劳动力市场边缘集结,形成边缘劳工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讲,非正规就业本身是一种边缘化的过程。
三是家政行业的女性化。从全国范围内来讲,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构成性别比例——男性占14.9%,女性占85.1%。[6]一般划分男性职业与女性职业的标准是参阅Consions的标准:女性从业超过60%的职业是以女性为主的职业。[7]这样,家政工则成为一个绝对的女性职业。
四是这个群体经历了去权利化。这是一种原有的权利(或者福利)丧失的过程。失去原有单位(很多是具有全员劳动和福利保障大型国企)的庇护,家政工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权益问题和进一步的生存压力。她们面临的权利问题之一是劳动关系的劳务化。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可以享受《劳动法》对劳动者基本的保障,如劳动者的人身人格权,社会、经济、文化权利,政治权利和集体人权等。与个体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只能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并不包括雇用家政工的雇主。这样,家政工与雇主并没有劳动关系,建立的仅仅是劳务关系。家政工与家政公司,也多是中介关系而不是劳务派遣关系。由此,家政工作中面临的具体权益问题没有法律保障,如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不合理,没有行业工作量标准、经济安全和人身安全权的保障,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中介的过分剥削,尤其是被男主人或被照顾的男病人性骚扰等。
三 研究发现及体会
(一)现有条件下,边缘分散女工集体劳权获得的可能性
这些家政工多为20世纪90年代下岗的一代,这一代职业妇女无论与前辈还是后辈比,均承担了更多的职业痛苦和压力。她们遭遇了下岗,在再就业中再一次被不断地边缘化,缺少社会保障和法律保障,使她们的经济安全和抗风险能力降低。平萍通过调查广东国企女工的生活经验,把家庭因素引入了职工与企业的关系研究,她认为:女工的依赖结构与男工全面地依赖企业不同,是双向的,在经济上要依赖企业以满足生存的需要,在其他方面则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