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
平等分享经济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妇女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的基础和核心指标。进行经济领域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的量化分析与评估,对于认识和把握宏观经济变动与性别平等,经济增长与妇女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促进各级决策者和社会大众关注全球化、市场化和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中产生的两性发展不平衡问题,寻求有针对性的对策和解决方案,推进经济社会政策的性别平等主流化,保障妇女更加平等地分享和控制经济资源和经济发展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经济领域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及数据状况
本评估采用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标研究与应用”课题组开发构建的经济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指标体系。鉴于目前经济领域性别平等指标数据状况,在具体进行评估时,本研究对构成经济各领域综合指数的部分具体评估指标进行了替代性调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在识别人口经济活动特征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使我们得以获得非常宝贵的分性别的就业、失业和收入、社会保障数据,既填补了以往经济领域性别统计数据的缺口,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经济领域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的认识。[1]
根据指标的重要性和可用数据的质量,在计算综合指数时对所有一级指标领域的综合指数和各项具体指标赋予了不同的权数。为了更加恰当地反映全国和各地区经济领域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状况,防止出现注重平等而忽视发展或注重发展而忽视平等的偏误,本次评估中经济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综合指数的计算对15岁以上人口从业率、非农从业率和社会保险覆盖率三个指标的评估使用了复合指数法,即分别计算女性的状况和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再对二者赋以平均权重合成为构成综合指数的一个指标。评估使用的4个一级指标、11个具体指标和各指标的权重及数据来源如表1。
表1 经济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指标与权重一览表
二 2005~2006年经济领域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分析
1.经济资源分享
(1)女性15岁及以上人口从业率及其与男性的比较
数据显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的中国男女两性人口的从业率均略有下降,且女性从业率下降程度仍大于男性,男女两性的从业率之差进一步加大。分地区看,除个别省区外,绝大多数地区15岁以上女性人口从业率低于2000年。女性从业率较低的仍主要是农业劳动性别分工比较明显的北方地区和城镇人口比重较大的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如吉林、山西、北京、上海、黑龙江5个省区市的女性从业率已不足50%。性别差距较大的省与女性从业率较低的省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而云贵等南方省区仍保有相对较高的女性从业率,其男女两性从业率之比值(男性为100)也是最高的,即性别差距最小,详见表2。
表2 2000、2005年全国及分省男女15岁以上人口从业率
分城乡看,女性的低从业率或者说女性显性的低从业率主要发生在城镇地区,2005年全国城镇女性的从业率为51.73%,其中城镇女性从业率最低的黑龙江省仅有35.49%,从业率的性别差异城镇为24.94,比农村高出12.45,反映出就业竞争压力和分性别就业年龄的制度规定对女性获取就业机会的影响(见表3)。而山西女性相对于男性的低从业率则更多地受以重工业和采矿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值得思考的是,在女性从业率的地区差距更大的前提下,分城乡看,城镇女性从业率的地区差异小于农村,而农村男性从业率的地区差异小于城镇,折射出“男女平等”的制度安排、传统性别劳动分工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对城乡及不同地域男女两性从业状况的复杂影响。尽管市场机制的引入加大了女性的就业压力,但男女平等的原则对于用人单位和女性个人仍有较强的影响,而“养家人”的角色规范使不同地区的农村男性都保持较高的从业率。
表3 2005年分城乡男女15岁及以上人口从业率
(2)城镇单位就业中的女性
尽管随着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城镇单位中非正规就业已占有一定的比重(2006年城镇单位中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达14%),但以正规就业为特征的城镇单位就业在中国历来是一种较为稀缺的经济资源,受单位裁员和结构调整以及改制的影响。
1995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