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干预:认识与行动
一 诞生——什么是监测
妇女传媒监测网络(以下简称网络)是一个由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催生的民间妇女组织。当时,有一些女新闻工作者参加了世妇会NGO论坛的筹备工作,或通过对这次会议的报道,接触到了妇女与传媒领域的国际信息。世妇会通过的《行动纲领》将“妇女与传媒”列为12个关键领域之一,其中指出,媒体应该为提高妇女地位做出更大的贡献,并将妇女参与媒体并做出角色、促进媒体对妇女做出平衡和非陈规定型的报道列为这一领域内的两个战略目标。《行动纲领》还明确提出,应该鼓励设立媒体监测小组,监督媒体并与媒体协商以确保适当反映妇女的需要和关切问题。
在世界妇女大会的影响下,1996年3月,在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10周年纪念会上,妇女传媒监测网络成立了,这是当时国内惟一以性别与传媒为关注领域的NGO。
为什么要关注传媒?网络成员经对1996年八家主导报纸(党委和政府主办的报纸)的研究发现,男记者署名的新闻占总数的61.5%,女记者仅占9.0%。在政治、经济、科技、国际等重要报道领域中,男记者署名新闻均为80%左右;在新闻内容中,男性是压倒性的主角(83.19%),女性新闻人物的言论很少被引述(9%)。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主导报纸的新闻报道由男性主导。
传媒的男性主导既是性别不平等的一个方面,也影响着不平等现实的构建,为了性别平等的最终目标,传媒既应该是变革的目标,也应该是变革的手段。
关于网络名称中的“监测”二字,一位网络成员曾这样解释:
“这一个‘监测’的对象,不是表达的自由,而是表达的误区:铺天盖地的传媒信息中难觅女性积极主动的‘倩影’,作为牺牲者、弱者和没有头脑的狂热消费者的女性形象反倒颇有市场。在这个传媒日渐普及的时代,现实只是被描述中的现实,而这后一个现实中,女性在边缘,是他者,如果谁发现了这个传媒的奥秘,他的行为就是一种监测。而监测的目的,只是揭示这个现实的虚假,要求主流多分女性一杯羹,让她们少被篡改、被损害。”[1]
网络将自己的宗旨明确为:促进媒体以均衡的方式描绘多元化的妇女形象,监测并抵制大众传媒中贬抑妇女、否定妇女独立人格、鼓吹性别角色陈规定型的报道,与媒体协商以确保适当反映妇女的需要和关切的问题,为妇女走向男女平等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 行动——从监测到倡导
和其他众多民间妇女组织一样,网络的最高目标是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和社会性别平等,而网络的特色在于,它主要通过对媒体的干预和影响来实现这一最高目标,其策略包括推动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联合与能力建设,提高媒体工作者和媒体的社会性别意识,纠正包含社会性别成见的媒体表达,引导媒体做出有社会性别敏感的报道等。它的主要活动包括:组织网络成员聚会和研讨会,策划采访报道,撰写专栏文章,开展媒体监测,组织宣传活动,组织对媒体工作者的社会性别培训等。
10年间,网络开展过的影响较大的活动有:
1997年11月,组织关于“女人祸水论”的讨论;
1998年8月,组织“首都知识界女性声援印尼华裔受害妇女大会”;
1999年至2000年:组织“北京加五”(’95+5)宣传采访活动;
2000年3月: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号召,发动首都新闻界参与“三八节,妇女制作新闻”全球活动;
2000年至2006年:执行中国法学会反家庭暴力项目“运用媒体反对家庭暴力”分项目;
2001年和2002年:与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北京办公室联合组织人权日纪念活动,推广反暴力标志“白丝带”;
2003年1月起:与《中国妇女报》合作设立“传媒守望”栏目,并组织写作小组;
2000年和2005年:两次参与全球媒体监测计划(Global Media Monitoring Project,GMMP);
2005年至今:开展“北京加十”(’95+10)媒介监测与倡导项目。
以下仅举几项近年来的工作作为实例:
1.推动媒体反对家庭暴力
2000年,中国法学会反对家庭暴力项目(网络)成立。这是一个众多民间妇女组织及其成员共同行动的联盟,传媒监测网络也被邀请加入,负责其中的媒体分项目,目标是发展媒体网络、运用大众媒体,提高公众反家庭暴力意识。参与反家庭暴力的民间行动,使传媒监测网络与妇女组织更密切地联结在一起,反对家庭暴力成为传媒监测网络此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聚焦点。
在北京,传媒监测网络联系起一批媒体工作者,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