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3月 |
目前演艺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高峰期,演艺市场已经出现了多种艺术类型共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同时并举的繁荣局面。但是,“存量”和“增量”领域发展不平衡非常明显。国有院团的转企改制还在艰难进行中,一些旅游热点地区已经出现了以由民营资本主导的、以“印象”系列为代表的火爆的“实景演出”,而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则出现了大量活跃的民营的和实验性的“小剧场”。
现实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许多亟待探讨的问题。演艺业位居文化产业的“核心”区域,是一种典型的“高原创性”的文化产业。如何将艺术的视角和经济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加深对演艺业的认识,是我们紧迫的研究课题。本文以纲要的方式列出了16个论题,扼要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引起讨论。
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于文化产业不同行业特殊规律的研究还是很显不足。演艺业就是这样一种具有特殊规律的产业门类。
目前演艺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高峰期,演艺市场已经出现了多种艺术类型共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同时并举的繁荣局面。但是,“存量”和“增量”领域发展不平衡非常明显。国有院团的转企改制还在艰难进行中,一些旅游热点地区已经出现了以由民营资本主导的、以“印象”系列为代表的火爆的“实景演出”,而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则出现了大量活跃的民营的和实验性的“小剧场”。
现实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许多亟待探讨的问题。演艺业位居文化产业的“核心”区域,是一种典型的“高原创性”的文化产业。如何将艺术的视角和经济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加深对演艺业的认识,是我们紧迫的研究课题。本文以纲要的方式列出了16个论题,扼要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引起讨论。
一 如何理解“原创”
1.原创是个人精神的自由表达
原创(original creation)是“原初的创造”。所有人都有“创造性”,但不一定都是“原创”。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东西都是一再被重复创造。因此,创意产业所指的原创,是“原初性”的,也就是说,具有“从无到有”的性质。
原创是一种个人精神世界的表达。个人的精神表达越独特、就越有价值,原创的程度就越高;个人的表达越自由,就越独特、越有价值。正如凯夫斯所说,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的人关心的是卓越的艺术表现,而不会去迎合观众的口味。[1]
2.原创是一个特殊的经济行为
不仅如此,原创是一种生产性的行为,结果具有经济价值,表现为知识产权,如软件、商标、品牌、著作权,等等。上述经济价值来源于较高专业技能的人所从事的工作。由于这种技能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训练,需要投入稀缺的资源,又由于这些专业人员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各种工具(技术装备),也需要消耗稀缺的经济资源,因此这种生产性行为是有成本耗费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创作的过程也就是这一过程的结果——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的成本形成过程。
3.任何作为经济行为的原创作品都需要一定的市场规模
原创作为生产性行为,形成了“固定成本”。从经济学来说,如果一个人是“为了创作而创作”,这个固定成本和消费者是无关的。一个人可以终其一生完成一部专著,根本不考虑是否能够在市场上出售,只要他有其他经济来源。但是如果一个人依靠创作为生,就是一种“经济行为”。考虑到要收回成本甚至为了获得利润,原创就和消费者有关了:必须具有某个最小规模的消费者,作为“投入-产出”的平衡点;并且最好有超出平衡点之上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可能。
一般而言,原创作品所要求的创作者的专业化程度越高,所依赖的技术装备水平越高,固定成本就越大。因此,原创要求经济规模,高原创需要较大经济规模,才能消化成本,创造利润。
4.原创性和规模经济之间存在悖论
是不是高原创一定能获得大规模的消费者呢?不一定。因为人们的精神满足总是自我选择性很强、差异性很大,多数消费者喜欢的东西只会是最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因此就出现了泰勒·考恩所说的“最小公分母”效应[2]:越是受到规模大的消费者群喜欢的文化消费品,越是低原创含量的产品。这就是为什么大众文化产品总是受到精英批评的原因。
此外,易于大规模复制的艺术作品总是对设备和材料依赖性很强的“资本密集型”种类,往往生产流行艺术(或者原创型较差的通俗艺术);那种原创性很强的高雅艺术,却往往是“劳动力密集”类型的艺术种类,不易大规模复制。于是就出现了经济学家所说的“成本弊病”[3]。
二 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原创
5.创作者首先要吃饭然后才能进行创作
从经济上看,原创是一种生产行为,原创人员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从事创作。原创者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的创作活动。如果说原创是在一定经济地位基础上个人精神的自由表达的话,那么,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就没有独立的精神表达,也就没有原创。
6.使原创在经济上成为可能有两种制度安排
令原创成为可能,必须进行资源配置,要在经济上作出制度安排。有两种性质的制度安排:第一种是集中决策制度,第二种是分散决策制度。集中决策制度是将经济资源集中到公共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