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3月 |
为进一步推动财政的公共化进程,促进我国文化发展,2007年8月7~8日,我们赴上海进行为期两天的专题调研。调研期间,与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市财政局、宣传部、博物馆、美术馆等单位和机构的负责人进行了专题座谈。本报告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专题调研报告。
一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概况和运行机制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成立于1986年11月,是国内首家区域性文化基金组织,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早期成立的基金会之一。基金会成立之后,先后资助了包括上海艺术博览会、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十多项大中型文化项目。2003年3月,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展开,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基金会进行重大改革,完善、规范了资助模式和运行机制,重新确定自身定位,强化对公益文化的资助功能,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以政府委托财政资金的方式,按照“公平、公正、公开、规范”的原则,面向全社会开展公益性文化项目资助、奖励、扶持贷款和(影视)投资(资助)。
基金会是经上海市民政局核准登记的基金会法人,现有事业单位编制10人,下设专家评审办公室、基金会办公室、资助项目监管办公室和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东方文化发展中心。专家评审办公室负责对申请资助项目的评审、基金会办公室负责对获资助项目的拨款和财务结算,监管办公室负责资助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形成了资助项目的“评”、“拨”、“管”三者分离的运作机制。东方文化发展中心负责基金会工作人员养老金的缴纳工作。基金会办公室下设外联部、财务部、项目部和内部刊物《东方文化观察》。
(一)基金会形成了以政府委托资金投入、公益性资助为主的运营模式
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委托奖励的资金;二是社会捐赠的资金;三是与海内外其他基金会的协作资金。
在所有的资金来源中,政府资金占绝大部分比重。在2003年基金会改革中,上海市政府以委托方式给基金会注入资金2亿元,此后每年投入1.5亿元,截至2006年底总投入为5亿元。同时,基金会面向社会筹集资金的能力也大大提高,手段也日趋多样化。1986~2002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筹集资金仅为394.3万元。2004年募集资金为2000万元,其中现金1100万元,接受艺术品捐赠价值850万元。2005年募集现金5900万元,2006年为4068万元,三年合计约为1.2亿元,为文化体制改革前的30倍。与此同时,基金会还接受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品捐赠共计152件,其中包括罗丹的名作《思想者》、韩国艺术家金善球根据中国飞人刘翔的主体形象创作的雕塑《中国之翔》、荷兰艺术家吴静茹的雕塑《真善美》等。
基金会形成了以公益性支出为主的分类资助模式。基金会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按照直接资助、推广资助、配套资助和延伸资助等四种不同类型对项目实施分类资助。在项目的资助类型中,公益性支出占有重要的比重。以2006年为例,在资助支出中,占第一位的是公益性支出(16.99%),其次是扶持贷款贴息资金(12.36%)和扶持贷款质押(12.51%)(见图1)。
图1 2006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金收支流程
基金会以政府资金委托方式,面向全社会开展文化项目资助,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并且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4~2005年,基金会的项目资助超过1.4亿元。在获得资助的项目中,产生如京剧《贞观盛事》、电影《鲁迅》、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巴金文献资料整理工程等一大批质量上佳、影响广泛的优秀作品。
(二)建立了以专家为核心、专业机构广泛参与的决策与资助机制
从2004年开始,基金会接受政府委托,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性文化资助。截至2006年12月,基金会共资助1162个项目、单位和个人,资助总金额达到3.14亿元。
1.建立以专家为核心的三级审核制度,实施阳光操作
基金会建立了由200多位专家组成的评委库,主要是由具有较高文学艺术造诣的专家和熟悉文化管理、文化市场并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每一个获得资助的项目都需要经过资格认定、专家评审和审定委员会审定三轮投票,最后上报上海市委宣传部审核,并且每次评审随机抽取专家,确保“公开、公平、公正”。采取资格认定、专家评审和审定相结合的三级评审制度,力求评审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同时,基金会建立和健全了信息发布机制、申报受理机制、评审决策机制和签约实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