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3月 |
发展动画产业已被列入我国的“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成为令人瞩目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国内市场在实际运营中还存在着机制性障碍,阻碍着动画产业的发展。与此相对应,国际市场体系完善,播出价格明显高于国内市场。如何走出国门收回动画投资,已是摆在业内人士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中国动画产业的国际化战略研究,对于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从动画产品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视角入手,在国内市场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际化战略的基本设想。
一 动画产业全球化发展规律:一种梯级循环模式
在世界范围内,动画产品的国际贸易呈现出明显的“梯级循环”特征(见图1)。
图1 动画产品国际贸易的梯级循环模式
1.在“梯级循环”中各个国家的分布特征
依据劳动力价格和市场规模,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呈现明显的梯级分布。北美(美国和加拿大)、欧洲(主要是法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内地和印度,依次处于不同的梯级。美国在梯级的高端,中国和印度处于梯级的最低端,而且低端还在向东南亚、朝鲜、中欧、东欧等国家和地区延伸。
2.高梯级国家向低梯级国家出口的特征
高梯级国家往往以廉价或免费的形式向低梯级国家出口过时或“垃圾”产品。从产品的进入渠道来看,往往直接进入低梯级国家的主流媒体,对当地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3.低梯级国家向高梯级国家出口的特征
低梯级国家和地区凭借劳动力和制作成本的优势,向高梯级国家出口半成品或独立创作的整片。为了适应进口国的文化需求,低梯级国家和地区往往在动画产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做适当的调整。在内容上,往往带有“中性”文化色彩,以减少进口国的文化排斥。在表现形式上,尽量符合当地观众的欣赏习惯和电视系统的播出习惯。从产品的进入渠道上,往往先进入高梯级国家非主流媒体,再进入主流媒体,呈现出从边缘向中心的发展趋势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也随之增长。
4.各梯级国家加入国际贸易的规律分析
从单个国家的角度看:在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除美国外,都依次经历了“进口高梯级国家过时产品→为高梯级国家外包→向高梯级国家出口最新整片→向低梯级国家出口过时整片→向低梯级国家转移外包”的过程。伴随着这样的演变历程,动画产业的内部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先以动画产品的中期制作为主,然后再增加动画产品的前期制作和后期制作,最后将中期制作转移到低梯级国家或地区而保留前期制作和后期制作。同时,该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范围内动画产品国际贸易的不同阶段居于不同的梯级位置。
动画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是基础,文化因素是主导,两者缺一不可,并相互影响。进口国经销商在利益的驱动下,有兴趣经销进口产品,当该产品有机会与进口国消费者(观众)见面时,客观上有助于出口国文化价值观在进口国的传播。当这种传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进口国观众对进口动画产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出口国的文化价值观产生认同和共鸣,从而引导对更多出口国动画产品的消费,对出口国文化价值观在进口国的确立与巩固起到良性循环作用。与此同时,进口国当地文化,特别是低梯级国家文化,就会受到严重侵蚀,陷入恶性循环。因而在当地文化的演变图景中形成进口文化越来越强大,而当地文化越来越受到侵蚀的“马泰效应”。
二 中国的发展现状:一个发展中国家动画产业被动全球化的模本
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将动画业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的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1999年以来,我国先后拍摄了《宝莲灯》、《猫咪小贝》、《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岳奇童》、《莫比斯环》和《勇士》等多部电影动画片。其中《宝莲灯》取得了投入产出持平且略有盈余的好成绩,[1]是自1995年中国电影界改革以来唯一的一部在国内市场发行并收回成本的国产电影动画片,其他几部国产电影动画片则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
我国动画片市场正在发育之中,动画片产业在国际“梯级循环系统”中处在低端起步阶段,具有一个低端国家发展动画产业的典型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内容上选择艰难,原创不足降低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