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3月 |
一 2006~2007年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概况
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有关部门对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44座,其中,电台267座、电视台296座、广播电视台1935座、教育电视台46座;有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44620座;微波线路10万公里,微波站2749座;卫星收转站202万座;使用10颗卫星53个转发器传输242套电视节目、199套广播节目。有线电视用户1.4亿户,其中全国有线电视网272万公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5.03%和96.24%。收音机、电视机社会拥有量分别达5亿台、4亿台。
2006年全国开办的广播、电视节目分别为2442套、2984套,播出的广播节目1078万小时、电视节目1360万小时;全国有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机构2070家,制作电视剧546部18133集、动画电视195部8866集;生产动画片8万分钟。
2006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达到1099亿元,其中,广播电视广告收入527亿元,同比增长12.49%,占总收入的47.95%(广播广告收入59亿元,电视广告收入4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2%和11.51%)。有线电视网络收入为252亿元,占总收入的22.93%,同比增长41.9%(有线电视收视费收入为184亿元,同比增长15.04%;付费数字电视用户173.03万户,收入达5.23亿元,同比增长60%;其他网络增值服务收入62.77亿元)。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为527.42亿元,实际创收额为482.78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8.69%,其中,广告收入为277.72亿元,同比增长了15.87%;有线电视收视费收入96.76亿元。从地区分布上来看,地区差异仍比较大,东部地区实际创收241.5亿元,占总额的50.03%;中央级为77.5亿元占实际创收总额的16.05%;中部地区99.64亿元占20.64%;西部地区64.1亿元占13.28%。
二 发展势头迅猛的广播产业
随着城市交通发展和私家车增加,以及网络、数字等新技术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广播业的节目市场和形态、收入结构、受众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听众收听时间在增加,收听率也有较大提高。据CSM的有关统计,全国主要城市人均日收听时间从2004年的58分钟增加到2006年的97分钟,早高峰时段由2004年的17%上升到2006年的22%,上午时段由平均5%上升到平均8%,下午时段由平均2.5%上升到7.5%;广播广告迅速攀升,已超过了电视广告的增长率,2006年广播广告增长率高居广播电视业和报纸杂志之首。
(一)新闻、天气预报、音乐和交通节目居收听榜首,频率专业化程度在提高
有关统计表明广播受众最喜欢的节目是新闻(国内新闻的份额为55%、国际新闻39%)、天气预报(40%)、音乐(国内流行音乐32%、港台流行音乐23%、欧美流行音乐6%、古典音乐5%)、交通信息(22%)。可见随着媒介间竞争的加剧,广播诉诸听觉的特质更为突出,新闻、音乐、天气和交通等及时实用信息是广播优势所在。同时,频率的专业化程度在提高,适合驾车一族和移动通信用户的节目收听率在不断增加。2006年新闻、音乐和交通仍然在全国各类型频率中居于前列,分别占25.4%、30.6%、21.6%,而且这三类频率在全国29个重点城市市场份额排名中也是排在前列的,同时经济频率、都市生活频率、旅游、外语等专业化频率也表现不俗,29个城市的368个专业频率中除音乐占15.76%(58个)、交通占14.13%(52个)、新闻占13.59%(50个)之外,其他专业频道占到56.52%,其中经济频率和都市生活频率都在两个城市收听率排名第一。
(二)地域性频率独占鳌头,广播市场份额分野明确
随着省市级电台发展以及广播媒介接近性和地域性强、特别是市场细分程度的增强,省级和市级频率成为当地听众的首选,在本地市场份额中拥有绝对优势。在29个重点城市中国家级的频率只有武汉排名首位,而其他28个城市都是省级或市级广播频率(其中省级11个、市级17个)独占鳌头。就全国主要城市广播的市场份额而言,这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直辖市广播市场中,本市频率均占据绝对优势,北京本地频率市场份额相对最低,但也达到69%,而上海则高达94%,平均达82.25%;其他地区也是省级或市级频率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其中大连等12个经济发达城市的本市市级广播的市场份额都超过了50%,石家庄等12个城市,省级和市级频道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其中省级占较大优势的有11个;而国家级广播频率在各地市场份额中所占比例最高不超过31%(福州),最低仅为2%(济南和南京),平均市场份额只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