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4月 |
加入WTO后,中国显著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进程。可以预计:一方面,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特点以及现行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通过商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出口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并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将成为中国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全球的制造能力不断提升,而需求增长相对有限,因而中国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对各国企业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产业同世界产业的竞争关系将变得越发复杂,研究中国产业特别是民族产业的竞争力问题将日益重要。
一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
近十年来我国工业的产量和产值持续快速增长。以不变价计算,1995~2003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53%,到2003年制造业总产值约为12.27万亿元。而据联合国统计署和工发组织计算,1993~199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而同时期发展中国家只有5.4%;1998~2003年中国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然高达年均9.4%,同期发展中国家只有4.4%。中国制造业出口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经初步核算,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将达到9690.8亿美元,[1]其中制造业出口值预计为9067亿美元。[2]
图1 1990~2006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值及占全部商品的比例
2.中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仍旧很低
虽然我国制造业目前发展迅速,2005年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为4844元人民币,但其增加值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仍旧与制造业强国有很大距离。按1995年美元不变价进行折算,中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虽然从1995年的267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63美元(增幅为73%),但与发达国家2003年人均5710美元相比,仍然相差5247美元,仅为其平均水平的8.11%。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到2003年中国也还低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人均665美元)以及西亚和欧洲的发展中地区(人均615美元),只高于南亚和东亚、北非的发展中国家。(参见表1)
表1 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国际比较
3.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仍旧很低
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相关数据计算,199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比重为3.5%,五年后的1998年提高到5.1%,到2003年则提高到6.9%。但与美、欧、亚的一些主要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美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一直在缓慢上升,它自1993年的21.2%上升到2003年的23.3%。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德国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它们的制造业地位相对下降。特别是,中国与德国的差距已经比较小了,德国从1993年的9.5%下降到2003年的7.4%。亚洲的另一发展中大国印度上升速度十分缓慢,相对落后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1998年该比例为1.1%,而到2003年仅提高到1.2%。(参见表2)
表2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国际比较
4.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高
从制造业占GDP比例这个指标来看,中国在1995~2005年间变化并不很大,一直保持在34%左右。这一数字与美、欧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明显偏高。其中,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在1995~2003年时段该比例基本都低于25%,日本还一直处于下降通道;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这一相对偏高的指标反映了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产业结构特点,但也表明了中国经济结构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比例不够协调的问题(当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存在分歧)。
5.中国已开始进入新兴工业化成熟期
为了与我们以往的研究保持一致,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仍然使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了我国主要贸易类别产业(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包括: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以及制成品的五个主要类别产品。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指出的那样,[3]通常情况下,一国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发展中经济、新兴工业化初期、新兴工业化成熟期、工业化发达经济等阶段。在不同阶段,初级产品、机械设备、其他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会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分别用TC1、TC2、TC3代表初级产品、机械设备、其他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相应的贸易模式随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分期为:
发展中经济阶段:TC1>TC3>TC2
新兴工业化初期阶段:TC3>TC1>TC2
新兴工业化成熟期阶段:TC3>TC2>TC1
工业化发达经济阶段:TC2>TC3>TC1
从表3所提供的数字看,我们基本可判断:中国已经进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