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1月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和产业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化分工、生产外包、服务外包等现象的出现,使得专业服务机构逐渐形成集聚,并成为国际大都市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空间组织形态。从国际经验看,服务业不仅集聚于大都市地区,而且高度集聚于大都市的商务中心区;大都市版图由于服务业集聚区的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李志平,2008),现代服务业集群已成为重塑城市内部空间的主导力量。
服务业的集聚不仅反映了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对服务业集群发展规律的研究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集聚发展的方向已为政府和学界屡屡提及,我国城市正面临着推进服务业集聚的良机。根据国外的服务业区位选择理论,大都市服务业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向中心商务区聚集的特征,同时随着产业分工深化和技术进步,也具有向郊区扩散的趋势。那么在现阶段的中国,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如何?目前是否已经出现服务业郊区化的趋势?不同服务行业在城市的集聚发展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我国城市功能转型中的服务业集聚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对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现状及规律的分析,将为制定城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 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理论评述
(一)国际大都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现状
最初的研究认为,服务具有的无形性、非贸易性特征,使之很难从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分离,所以服务业的空间布局是通过整个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表现出来的。[1]然而过去30年间,服务业集群的迅速崛起却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正如Gaspar & Glaeser(1996)所指出的那样,复杂的、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都聚集在最发达国家的最大城市里。
一方面,在制造业价值链重构、各环节空间分离的过程中,国际大都市成为全球经济管理控制中心。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制造业在西方国家城市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具有现代经济特征的服务业在大都市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和源泉。随之而来的是制造业和传统服务部门等城市功能向郊区、边缘区和次级城市中心扩散,而另外一些包括服务、创新和管理的城市非物质功能如总部、金融、信息、保险、咨询等则不断向中心城市、特大城市集中,城市的服务功能不断强化。这些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全球化经济的空间节点,承担着世界性调控和集散功能,高层级的城市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总部集聚地(表1)。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在20世纪70年代或以前就完成了由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过程,高端服务业在这些区域制造业衰败过程中的快速发展,使它们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大了这些城市的辐射半径,使其影响力越发得到增强。
表1 2009年世界500强企业分布城市排行
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是当前国际大都市的潮流和趋势,它主导着国际大都市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繁荣及国际竞争力的高低。7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生产者服务业迅速增长的同时,在空间结构上出现了急剧的区位集中。表2显示了纽约的CBD曼哈顿、伦敦的CBD伦敦市、东京CBD(包括三个中央商务行政区和新宿)的FIRE(金融、保险和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的集聚情况。
表2 1997年纽约和东京CBD中FIRE和商务服务业的比重
在北美,由于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历史的惯性,纽约的都心区曼哈顿高度集中了纽约市各类服务性的企业。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通信和信息中心、贸易中心和跨国企业的办公中心,曼哈顿的地位是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取代的。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纽约城市环境的恶化和高税收等外部不经济现象,许多服务性企业和团体选择向纽约周边和一些中等城市发展;进入80年代,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纽约再次成为跨国公司的事务中心以及为这类企业提供服务的各类行业的聚集中心。西部的洛杉矶是美国的第二大商务中心。70年代后随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洛杉矶作为企业本部和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不断提升,都市中心区不仅聚集了本国和世界各国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信息和技术服务业,也是日本、加拿大和英国等跨国公司事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