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4月 |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率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并以城市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向郊区农村延伸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改造为突破点,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北京郊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后期阶段,城市化、城镇化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加之大城市郊区化的迅速扩展,必然导致农村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所以,城乡一体化进程与农村社会结构的城市化、城镇化转型就成为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从这一角度出发,北京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 明确四类乡镇发展定位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郊区不同乡镇已经演变为融入城市型、城镇化集聚型、现代农业型和生态服务型四种基本类型。这四种不同的发展类型在产业升级和社会结构转型上有很大的差异,应有不同的发展定位和考核标准。
1.融入城市型乡镇
融入城市型乡镇是位于近郊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乡镇和列入区县新城规划范围的乡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就是完成城市化转型。这些地区的乡镇和农村,一部分要改造为直接融入城市的社区,一部分改造为城市边缘组团(城镇化组团)。此类乡镇共有66个,占郊区乡镇总数的36.07%。此类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就是要完成城市化转型。
其具体的实现途径包括:完成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城市化转型、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过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企业化、公司化管理;农村社区组织(村委会)逐渐向城镇社区组织转变,并与原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分离;乡镇政府由地区办事处的过渡形式向城市管理职能转变,最终与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接。
2.城镇化集聚型乡镇
远郊区县推进城乡一体化,除新城的城市化发展以外,更主要的是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道路。远郊区县除新城扩张带动的城市化转型这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乡镇,不可能全部融入新城,都走城市的路子,而是要通过加快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镇化集聚型乡镇在郊区有三种类型:一是远郊区县规划确定的重点小城镇,规划修订后重新确定为42个重点镇;二是区县新城外围不能列入新城规划范围又不宜列入重点镇的乡镇,一般适宜形成若干个城镇化组团。经分析,我们认为北京有27个乡镇属于此种类型。这些乡镇都属于主动城镇化类型,是下一步通过城镇化推进一体化发展的重点,特别是重点小城镇,要成为集聚农村二、三产业和人口的载体。
3.现代农业型乡镇
除前文所述的两种类型外,北京远郊区县平原地区还有一批一般乡镇,这类乡镇主要是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主,同时承担改善北京生态环境的功能,应结合布局调整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园区,实现一产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延伸生产、加工、物流、会展、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等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此类乡镇虽在中心区应有一定程度的二、三产业发展和集聚,但其规模远远小于重点小城镇,在城镇化集聚上,应接受重点小城镇和新城的辐射。一般乡镇的中心区可能会形成一定规模的城镇化社区,但外围则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主,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区域之一。中心的城镇化社区规模相对较小,外围农村社区保留较多,外围农村会有一部分演变为生产经营场所,居民点的功能逐渐弱化甚至消亡,所以,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村庄整治及合并。
值得注意的是,在原地进行旧村改造的现象需要分析。一般来说,集中上楼的旧村改造适宜在城镇化发展地区进行,其条件是有产业基础和一定集聚经济、人口的能力,最终会形成一定的城镇社区规模;而一般农村社区,不宜提倡集中上楼,相反,要注意保留庭院式格局,使农民住宅由一般的居住功能延伸出经营功能。
4.生态服务型乡镇
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乡镇共有62个。根据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的差异,可以分为相对发展区和生态涵养区两类。
处于远郊山区,以生态涵养功能为主,经济发展功能为辅,资源开发和集聚产业、人口的潜力较弱,劳动力和人口仍呈现外流趋势。这类乡镇大约有29个,占郊区乡镇总数的15.85%。这是需要单独提出来的一类乡镇。其主要特点是生态涵养的功能强于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