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5月 |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的制定,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和建设的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的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 电子政务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
2005年是“十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酝酿“十一五”规划思路和全面启动“十一五”规划制定工作的一年。在这一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与信息化有关的重要会议,发布或通过了若干与信息化有关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在紧锣密鼓地抓紧梳理“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战略思路,制定有关的规划文本。
(一)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中央对“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部署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也是编制“十一五”各项发展规划,包括信息化专项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建议》继承了中央自十五届五中全会以来所确立的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这一思想,并对“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建议》指出: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农村公用事业,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信网;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要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训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讯、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信息产业群;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建议》在对信息化发展进行全面描述的同时,也对电子政务进行了论述,即“深化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透过这段简短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方面的深层含义:一是中央已经明确地意识到,电子政务的建设必须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相结合,不改革现行行政体制,电子政务建设就难以实现增进政府效率的目的;二是电子政务的建设必须讲求实效,既要提高行政效率,也要降低行政成本。
(二)《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颁布实施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战略》)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个长期和远景规划,经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原则通过,已经于2006年3月颁布实施。《战略》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是:①坚持服务现代化建设全局,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②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③加快深化改革步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④夯实信息化基础,增强发展能力和服务功能;⑤注重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⑥坚持搞好统筹协调,正确处理信息化发展中的各种重要关系;⑦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国民信息能力。
《战略》将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五大领域,并提出要从政治领域信息化的高度看待和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指出,要“紧紧围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推行电子政务”。将电子政务建设与治国理政能力相联系,无疑是对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地位作用的一次重要的提升,对于“十一五”以至未来更长一个时期内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加紧制定
“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讨论和多次修订之后已进入最后的定稿阶段,有望在2006年上半年提交有关决策机构审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2005年信息化政策与趋势报告会”上讲话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公共服务,促进建立服务型政府。有序推进国家统一政务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等建设。加大业务系统建设力度,重点加强跨部门业务系统间协同互动,提高综合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