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8月 |
从过去十年间消费市场发展的趋势分析来看,女性消费者将成为中国消费市场中的“强中之强”。为了更加符合这些女性消费者的需求,更加满足于她们不断增强的消费能力,我们需要重点了解中国女性消费者及其需求,以及她们的消费模式。
一 人口变化
如果不考虑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人口的快速变化,就不能了解中国女性在社会及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及加强地理政治的力度,重点拓展了家庭的规模。在20世纪60年代,人口出生率大大提高,许多现在已步入退休年龄的人群出生在那个年代。而那个年代出生的女性则经历了低水准的生活、较低的教育水平及频繁的政治运动。
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速度变缓。1979年起实施了独生子女政策,而生育率的降低则早于这一时期,由1971年的5.3降至1978年的2.8。独生子女政策实施20年后,2004年生育率降到低于更替生育率的1.7[1]。未来10年中预计生育率仍将持续下降。
图1 不同年龄组的生育率
从这半个世纪的结果看,人口政策的变化带来了人口状况的巨大变化,对社会,尤其是对女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预计中国的新生儿将由2003年的1130万人减少到2023年的630万人。鉴于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等原因,使得男女比例约为118∶100。
到2014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3.6亿,然后将稳步降低。以下可看出这一过渡期的重要性:1992~2002年间人口增长1.01亿,而2003~2013年间人口增长将为2400万。
随着人口增长高峰而来的是人口迅速老龄化的趋势。未来20年间,中国将从“中龄”国家步入“老龄”国家。到202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0.22亿,其中中国老龄人口将达2.4亿,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23.5%。由于女性的寿命普遍高于男性,60岁以上的人群将逐步由女性主导。
图2 平均年龄
人口下降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单身、婚后无子女或推迟生育时间,一些已婚夫妇根本就不要孩子,可以说独生子女政策贯彻得非常成功。2001年由青年联合会发起的一项针对年轻人(16~35岁)的调查显示:25%以上的年轻人无生育计划。这将导致未来10年中,不同生活周期的家庭模式会有巨大变化。因为家庭是主要的消费单位,这一变化至关重要,家庭的形态、规模及年龄主导着家庭成员的消费模式。
2003年,年轻未婚族群(35岁以下,单身)、年轻已婚无子女族群(35岁以下,无子女)及已婚独生子女家庭占成人的75%。然而,预计到2023年,这样的家庭将减少到43%。另一方面,在职空巢(在职老年人,子女均经济独立)及退休空巢(退休族群,子女均经济独立)人口将占44%。
随着人口迅速老龄化及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成熟,老龄人口退休后,如果身边工作着的儿孙辈越来越少,他们将如何养活和照顾自己?与传统观念恰恰相反,这些老龄人口中的绝大部分,尤其是城市老龄人口,经济十分富余。这是住房市场私有化的结果。
住房市场的私有化,促进了中产阶级的快速发展,使得他们在未来10年中为退休打下良好的基础。许多老龄女性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
二 社会变革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主张女性解放,与男性完全平等。但理想与现实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距。不过,中国正在逐步实现男女平等。
未来10年中,中国女性在社会经济中的整体地位将受到三大趋势的相互影响,即城市化、教育水平及制造业的继续发展。
中国女性在过去20年中受益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尤为重要,为满足制造业日益攀升的劳动力需求,高中或高中以下学历的年轻女性涌入了整个市场。女性是服装、鞋业、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的主体。例如,在中国南方的制造业中心——深圳市,女性多于男性。2002年,在深圳500万工人中,女性占五分之四。
在未来十年中,中国的制造业仍将进一步发展。由于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已逐步转入内地,例如,四川的平均工资仅相当于上海市的30%。政府在交通、通讯方面的巨额投资,给内陆省份带来了更大的便捷性,增进了内陆与上海、北京等主要商业及服务中心的联系,也吸引了更多的人移居内陆。未来十年内陆省份对低学历、低技能的女劳动力需求会有所增加。
图3 职业分配
在图3所示的曲线的两端,像上海这样的千万人口的中心城市的出现,增加了对高学历、职业化、知识型工人的需求。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