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3月 |
2005年发生了一系列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学说有关的事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时在有些问题上甚至产生了激烈、尖锐的争论,这一切使得人们再一次认真思考国学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在社会生活中、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学热”
一年之中出现多起与国学有关的引人注目的事件,这不是偶然的,这是多年来酝酿、积累的结果。
20世纪80~90年代之交发生的风波使80年代的“文化热”骤然消停,与80年代引进西学、学习西学形成对照的是,在90年代初期出现了一个“国学热”。一时之间,研究或倡导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杂志接二连三地出现,论文和论著发表出版也多了起来。
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用整整一版篇幅报道了《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的专题,提出“国学的再次兴起……将成为我国文化主旋律的重要基础”;两天以后又在头版登出《久违了,“国学”!》《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也发表了类似的报道和文章;中央电视台做了题为《北大“国学热”的启示》的专题报道;由北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摄制的电视片《中华文明之光》在海内外播放。
著名学者季羡林提出,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只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才能拯救人类。经济学家盛洪发表《什么是文明》、《经济学怎样挑战历史》等文章,认为西方文明的本质是竞争、尚武,而中国文明的内涵是协作、和睦,中华文明比西方文明高级;除中华文明之外,其他文明都以宗教形式出现;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而且往往发展为武装冲突,所以中华文明应在未来当仁不让地起领导与整合作用。
也有学者更强调用批评、改造的精神对待国学,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说:“如果不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只是抱残守缺,哪怕是把古人非常有意义的话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我想也很难使中国文化复兴,更不可能使中国文化对现代作出贡献,搞不好甚至会陷入‘国粹主义’或‘狭隘的民族主义’之中。”
还有人以批判和警惕的眼光看待这一次的“国学热”,比如,中国哲学的研究者、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方克立认为存在着文化之外的动机和意识形态企图,不排除有人想用孔子、董仲书来抵制马克思主义。一些国学研究者在这样的警惕和追究之下打退堂鼓,以避免误解,这一次“国学热”迅速降温,无疾而终。
二 2004年成为“文化保守主义年”
大约十年之后,新的“国学热”又开始出现。特别是在2004年,由于“读经”口号的出现以及围绕这个口号发生的争论,有人把这一年命名为“文化保守主义年”。
新世纪保守主义引人注目的代表人物是蒋庆,他选编了《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丛书共12册,收入的是儒家经典,即六经、四书等,得到公开出版。2003年夏天,在湖南长沙举行了“全国儿童经典诵读经验交流会”。有报道说,截至2003年底,中国已有500万个家庭、六十多个城市的少年儿童加入诵读儒家经典行列。围绕蒋庆提出的“读经”这个口号发生了一场大争论,有人称为“读经大讨论”,还有人叫作“蒋庆读经运动”。
2004年4月初,陈明(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刊物《原道》的主编)赴天津南开大学作题为“文化保守主义在当代思想版图上的位置与意义”的演讲,批评该校历史系刘泽华教授的某些观点。刘泽华认为中国古代是王权专制制度,而儒家则是这一制度的支柱,陈明不同意此说,他的讲演引起强烈争议,论战发展到了网上。
7月,蒋庆邀请陈明、盛洪、康晓光等人到他开设的贵阳龙场阳明精舍,以“儒学的当代命运”为主题进行会讲,研讨中国大陆新儒家的学理和教义。这次会讲也被称之为“文化保守主义者峰会”,亦称“龙场之会”。会后,陈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儒家思想中的王道政治也应成为中国今后政治制度的重要资源。而蒋庆说,他们最大的诉求便是政府能够认同他们所倡导的儒家价值观,并且能够予以行政支持。
9月5日,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闭幕式上,发布了由著名学者许嘉璐、杨振宁、季羡林、任继愈和王蒙发起,由70位论坛成员共同签署的《甲申文化宣言》,这个宣言表达的主张是:重新评估和重建文化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宣言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