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均衡化调查

    作者:程方平 出版时间:2006年03月
    摘要:教育的均衡化问题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教育问题之一,广大民众和教育主管部门都把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均衡发展的问题视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视为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005年教育部和全国各省市都在工作计划和原则规定中将此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收入差距的拉大,随着地区间综合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加剧,以及教育领域内若干政策导向的偏颇,使得地区间、公立学校间的差距被人为地扩大了,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省市县区的边缘地带、城乡结合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问题已经严重到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受到限制和干扰,教育质量面临严重的威胁。

    ·海淀区的师资学历高中阶段发展极不平衡,农村则低于全国和北京市平均水平

    ·对“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中,“学校间教育条件不一,差距过大”排在第一位

    ·政府过多关注重点校(或示范校),对一般校和薄弱校的关注不够

    教育的均衡化问题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教育问题之一,广大民众和教育主管部门都把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均衡发展的问题视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视为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005年教育部和全国各省市都在工作计划和原则规定中将此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收入差距的拉大,随着地区间综合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加剧,以及教育领域内若干政策导向的偏颇,使得地区间、公立学校间的差距被人为地扩大了,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省市县区的边缘地带、城乡结合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问题已经严重到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受到限制和干扰,教育质量面临严重的威胁。

    同一地区内的教育不均衡,与城乡之间或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相比,更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认为教育最为发达的北京海淀区应该是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平等和相对优质教育的地方,很少有人会想到依然存在比较明显的教育不均衡现象。

    本调查是根据北京海淀区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含各民主党派代表)和咨议小组2005年的六次调查研讨活动,以及2003年民革海淀区委的“海淀区中小学教育均衡调查报告”,民进海淀区委的相关调查研讨,民建海淀区成员的建议和海淀区部分中小学提供的相关材料,特别是海淀区党委和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的有关文献和数据,经过初步梳理分析而成。

    一 中小学均衡调查数据比较

    2003年,以民革海淀区委为主曾提交了一份本区中小学均衡调查报告,对1996年以来海淀区中小学教育的不均衡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其基本数据和调查结果与2005年调研的许多情况是基本吻合和总体相关的。

    (1)海淀区在北京市有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其教育质量高于全国和北京市的平均水平。如优质学校数、各级学校升学率等,但内部差别也较突出,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和思考。

    表1 海淀区城乡学校升学率结构(2003年)

    (2)海淀区的师资学历优势主要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而高中阶段发展极不平衡,城镇教师与北京市相当,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为89%;农村则低于全国和北京市平均水平,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为31.3%。同时,关于通过教师流动,促使所有的公立学校的教师都达到基本的要求是社会对公立学校最起码的要求之一,对此也有相关的抽样调查统计(见表2、表3、表4)。

    表2 海淀区各级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分布表(2002年)

    表3 海淀区各级学校专任教师职称分布表(2003年)

    表4 关于“教师在本区内定期交换流动,使所有学校教育水平相对均衡”的调查反馈统计表

    (3)海淀区中小学校舍优于北京市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本身仍存在差异。

    表5 海淀区各类学校生均校舍面积表

    海淀区教育经费较北京市和全国有明显优势:①校均教育经费,全国小学为19.5万元,海淀区为297.8万元;中学全国为144万元,海淀为829.1万元。②生均教育经费,全国小学为831元,海淀区为4954元;中学全国为1515.5元,海淀为11116.2元。③海淀区教育经费构成以国家财政性经费为主,占65.6%,略低于北京市和全国平均(72.1%,68.9%),其吸引社会资金的能力较强,非政府投入已占34.4%。其城乡差别在于农村学校难以吸收社会资金,而政府投入也相对较少。在抽样调查问卷中,民众对经费投入的这种扩大差别的倾向性提出严厉的批评。

    表6 海淀区各类学校校均教育经费表

    表7 海淀区对“政府投入向好学校倾斜,以提高这些学校的教育水平”的校长抽样调查反馈表

    在教学条件方面,如小班化程度、生均体育馆面积、生均计算机数、生均图书藏量、学校计算机联网及网络建设、生均电视和投影仪拥有量等方面,比起北京市和全国均有较强的优势,但自身仍存在差别。

    表8 海淀区各类学校教学条件表(2003年)

    (4)从学生构成上看,海淀区生源大量从北部农村迁到城市上学,而大量外来打工人口的子女大量涌入,其中一些农村完全中学的这类入学人口比例高达47.6%,部分小学的该项比例也高达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