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3月 |
·77%的被访者表示不知道什么叫国学
·对于国学大师的认同,98%的被访者选择鲁迅,93%选季羡林
·63%的被访者表示身边没有每日必读的古籍著作,31%的被访者表示偶尔有
·23%的被访者认为国学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危机重重,37%认为有一些危机
从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到本世纪的国学热,关于国学的争论一直延绵不绝。国学到底是一门什么学问?公众对国学的态度如何?国学在当今的价值与现实意义在哪里?怎样复兴国学?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沈阳、长沙、哈尔滨、郑州、西安等地对1500位公众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公众对国学的认知和看法。
一 被访者构成
性别:54%男性;46%女性
学历:2%小学及以下;7%初中/中专;19%高中;60%大学;12%研究生及以上
职业:
8%中高层管理人员/自己公司的老板(公司规模在10人以上,含10人)
3%律师/会计师/记者等自由职业者
18%普通办公室职员
13%教科文体卫专业人员
13%普通体力劳动者
7%服务人员(售货员、售票员、酒店饭店服务员等)
16%在校学生
11%离退休人员
7%个体户(自己的公司雇员在10人以内,不含10人)
4%下岗/无业/失业
有孩子否:60%有;40%没有
孩子多大:8%子女5岁以下;38%子女6~15岁;14%子女16岁以上(合计60%)
二 被访者对国学了解不多
在调查中,当问及“您知道什么叫国学吗”时,23%的被访者表示知道;77%的被访者表示不知道。当问及知道国学的被访者对国学这个概念了解有多深时?3%的被访者表示非常熟悉;5%的被访者表示一般熟悉;15%的被访者表示略知一二。可见,被访者对国学的了解不多。
在对国学的理解上,47%的被访者认为国学基本上是一个学术的概念;36%的被访者认为国学是特定时代的产物;17%的被访者认为国学比较模糊,需要重新界定。
在问及被访者“您怎样看待国学”时,2%的被访者认为国学是现代化发展的障碍;37%的被访者认为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34%的被访者认为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27%的被访者认为国学就是一门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
三 被访者认为国学与儒家文化关系密切
当问及“如果国学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你认为其中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时,56%的被访者表示说不清,44%的被访者认为是儒家文化。
当问及“儒家思想中哪些道理是您最认同的”时,(可多选)37%的被访者选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1%的被访者选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54%的被访者选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6%的被访者选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67%的被访者选择“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当问及被访者“以下名词,您对哪个比较了解”时,5%的被访者选择文化保守主义;3%的被访者选择整理国故;11%的被访者选择新儒家;14%的被访者选择中西之争。
对于国学大师的认同和选择,98%的被访者选择鲁迅;93%的被访者选择季羡林;89%的被访者选择钱钟书;87%的被访者选择胡适;81%的被访者选择梁启超;77%的被访者选择郭沫若;76%的被访者选择王国维;54%的被访者选择赵元任;51%的被访者选择陈寅恪;46%的被访者选择章太炎;44%的被访者选择黄侃;31%的被访者选择梁漱溟;29%的被访者选择钱穆;26%的被访者选择顾颉刚;21%的被访者选择傅斯年;19%的被访者选择启功。
四 被访者认为国学应当被提倡
当问及被访者“您上学的时候对《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感兴趣吗”时,3%的被访者表示很喜欢,现在还经常看;12%的被访者表示一般;31%的被访者表示很枯燥,当时就不喜欢;54%的被访者表示已经淡忘了,没什么印象。
当问及“您身边有每日必读的古籍著作吗”时,6%的被访者表示有;31%的被访者表示偶尔有;63%的被访者表示没有。
您认为国学对于普通人而言有意义吗?56%的被访者认为有;7%的被访者认为没有;37%被访者表示说不清。
如果有人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班”,您或者您的孩子会去听吗?13%的被访者表示自己和孩子都会去;34%的被访者表示会看情况再定;25%的被访者表示会让孩子去;28%的被访者表示自己和孩子都不会去。
当问及“您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时,(可多选)32%的被访者选择家庭教育;69%的被访者选择学校教育;16%的被访者选择社会交往;21%的被访者选择读书看报;11%的被访者选择听广播看电视;9%的被访者选择自学;2%的被访者选择其他方式。
当问及“您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