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4月 |
由“十五”步入“十一五”,中国财政领域面临着一系列值得探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其中包括: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财政风险问题的判断、税收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预算约束机制的弱化、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去向和新一轮税制改革。全面而系统的盘点这些重大问题,以重大问题分析透视全局图景,既可审视现实,梳理过去五年以至更长区间的财政行动轨迹。也可未雨绸缪,勾画未来五年以至更长时间的财政工作方案。
一 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
1.财政收入规模
从图1可以直观的看到,同1994年之前的情形大相径庭,在1994~2005年的12年间,中国财政收入规模始终保持了相当快的增长速度。1994年的时候,全国财政收入不过5218.10亿元,1999年突破10000亿元,2003年突破20000亿元,到2005年,已经达到了31627.9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8.0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由1994年的10.95%提升之2005年的17.35%。
图1 中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1994~2005年)
关于财政收入规模,有两件事情需要澄清。
其一,我们通常所说的财政收入口径,不同于税收收入。从税收收入到财政收入,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过程。以每年元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上年税收收入数字为基点,加上关税收入、各种农业税收——包括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减去出口退税,可以得到各项税收。以各项税收为基础,加上各项专项收入——如教育费附加、排污费、城市使用资源费收入等,再加上其他收入,然后减去企业亏损,这时,得到的结果才是财政收入。
其二,对于财政收入规模大小的判断,往往要在比较分析中得出。比较的参照系有两个:同上年实际数字相比,得到的是“增收”规模。同当年的预算或计划数字相比,得到的是“超收”规模。增收不等于超收,两者之间有一定甚或相当的距离。以2005年的情况为例,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增收额为5231.51亿元,超收额为2372.98亿元。[1]
2.财政支出规模
图2揭示了1994~2005年间中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情况。同样可以直观的看到,在12年间,中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1994年,全国财政支出不过5792.62亿元,1998年突破10000亿元,2002年突破20000亿元,到2005年,已经达到33708.12亿元,[2]年均增长18.53%。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由1994年的12.16%提升至2005年的18.49%。
图2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1994~2005年)
与财政收入规模的判断类似,说到财政支出规模,同样要采用比较分析。以上年实际数字为参照系,可以得到“增支”规模。以当年预算或计划数字为参照系,可以得到“超支”规模。增支与超支之间,也是有差距的。就2005年的情况看,全国财政支出33708.12亿元,增支额为5221.23亿元,超支额145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3%。[3]
3.小结:需探究的问题
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集中反映着政府介入资源配置的轨迹。从过去12年间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中,可以发现如下几个值得关注并需在“十一五”期间妥善解决的问题:
(1)这些年,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规模的增幅都是持续高速的。其必然的结果,便是GDP的分割格局越来越向政府一方倾斜。如果说1994年财税改革后的最初几年,财政收支占GDP比重的提升带有矫正性质,是一件值得追求的事情。那么,在经过了持续十几年的比重提升之后,我们还能否说继续提升这个比重是必要的?
(2)在改革之初,我们曾将降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作为改革的目标。这个比重数字,在1978年的时候,为31.2%。新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发生在1960年,为39.3%。在经历了1978~1993年持续16年的下降以及1994~2005年持续12年的提升之后,我们应当回答:这个比重数字的目标值究竟多少是合适的?
(3)前面所说的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数字,只不过反映的是预算内的财政收支规模。若以实际发生的政府收支口径计算,以2005年为例,还要在33708.12亿元财政支出规模的基础上,加上偿还到期国债支出、社会保障支出、预算外支出和制度外支出等几个大的支出项目。而一旦如此,现实中国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数字,起码要提升至30%以上。这个数字,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1978年的水平。
(4)还需看到,财政收支规模在过去12年间的迅速扩张,是以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为基础并在财政收入迅速增长的支撑下发生的。正是由于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弱化了政府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