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的国民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国民实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广大农民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正在走向富裕。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结构性矛盾却日益突出,表现在:①国内最终消费水平的持续下降,过剩和潜在过剩行业逐渐增加;②地区间、城乡间的经济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国经济实现快速、稳定发展形成约束。在此背景下,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此指导性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国家层面讲,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全国的安定与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为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农民层面讲,就是要使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获得在生活水平、居住环境、管理民主以及农村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极大改善,并最终通过农民收入的增加,启动广大的农村市场,缓和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因结构性过剩而带来的矛盾。
但问题在于:①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使得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由中央及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对公共产品的大规模投资,但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经济基础的差异必然使得在不同地区,政府和民间在公共产品投资上资金分担比例的差异;②不同地区经济基础的差异也客观上导致不同地区对公共资源的需求总量及其结构的差异。显然,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如果政策同质而缺乏差异化,必将造成公共资源和资金配置的低效。因此,如何将有限的公共资源(资金)依据不同地区的真实需求和地方政府及民间的资金配套能力进行分配,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政策选择与实施效率。
由于新农村建设的对象是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因此,新农村建设一切政策的制定必须首先考虑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了解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期望与政策诉求,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农户与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此考虑,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与西北大学团委联合,于2006年7~8月组织350名大学生对全国27个省区市的3500户农户、350个村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582份,其中农户卷2357份,乡村卷225份。调查问卷的地区分布见表1:
表1 调研问卷的地区分布
在西部11个省区市,共收回农户有效问卷1513份,具体的分布情况为:内蒙古60份,广西68份,重庆30份,四川23份,贵州59份,云南60份,甘肃50份,青海50份,宁夏40份,新疆30份,陕西1043份(其中关中366份,陕北328份,陕南349份)。
此次调研的农户卷,主要调研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①农户家庭基本情况;②农户家庭的收支情况;③农户获得的金融支持情况;④农村公共设施的供给情况;⑤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情况;⑥农户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意愿。
此次调研的乡村卷,主要调研了七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①村基本情况;②村经济收入、产业结构状况;③村义务教育状况;④村医疗卫生状况;⑤村文化建设状况;⑥村公共设施状况;⑦村民社会保障情况。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加之地区特征明显,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与东、中部地区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农户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意愿、政策诉求等肯定与东、中部地区存在着很大差异。基于此,本研究报告主要以西部地区为对象,对西部地区农户的基本经济状况、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意愿、政策诉求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本研究报告由五个分研究报告组成:
(1)西部农户家庭收入与支出分析报告;
(2)西部农户家庭新农村建设需求意愿分析报告;
(3)西部农户家庭金融服务需求与满足程度分析报告;
(4)西部农户对基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分析报告;
(5)西部农村卫生资源供给与农户需求分析报告。
本研究报告中所用数据主要来自于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与西北大学团委共同组织的“您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数据库;另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有关的统计年鉴,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