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8月 |
一 医疗卫生改革定下基调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报道: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话,强调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明晰了深化卫生改革的路径。
2006年10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35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国外医疗卫生体制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这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后的首次集体学习,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集体学习中首次专注卫生领域。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教授杜乐勋认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发表的讲话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
所谓及时,是指讲话明确了深化卫生改革的方向,有利于统一思想;所谓重要,是说讲话强化了政府责任,明晰了深化卫生改革的路径,有利于统一行动。
1.精确描述卫生事业的地位作用,进一步明确卫生改革方向
杜乐勋曾为卫生部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脉络十分熟悉。2006年5月他主编的2006年“医疗卫生绿皮书”在业内受到普遍关注。杜乐勋认为,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是对卫生事业地位和作用的精确描述,“走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步伐”等判断,进一步明确了卫生改革方向。杜乐勋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对卫生工作的看法越来越不好,老百姓对‘看病难、看病贵’很不满意。虽然卫生问题不像‘三农’问题那样复杂,但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势必要在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事业建设上做更多的工作,可以说,医疗卫生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在杜乐勋看来,“看病难、看病贵”这一不和谐因素,根子在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出了问题。他说,从医院内部来看,问题出在医院收入指标分解落实到人;从医院外部看,问题出在财政和物价部门的政策导向。
医院收入指标分解落实到人,是指医院的收入和医生报酬挂钩。“这是当初国家不加钱但给政策的产物。”杜乐勋认为,在这种扭曲的机制下,医院和医生倾向于开大处方、大检查,导致过度医疗层出不穷,老百姓对医院渐失信任。
财政和物价部门的政策导向,体现在财政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迫其“以药养医”;物价部门则对医疗服务收费采取“老项目老价格、新项目新价格”的办法,挂号费、住院费等老项目难以调高,新项目如核磁共振等允许赢利,同时对药品虚高定价久治不愈。
此外,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加强对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等,都关系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杜乐勋说:“如果老百姓的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有病无处医、没钱治,损害健康,危及生命,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2.政府责任需要三个到位
杜乐勋指出,上述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其主因是政府责任没有到位。“我们注意到总书记讲话中在提及政府责任时,用‘义不容辞’加以修饰,这说明政府责任被强化。我们一直认为,我国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引入了市场机制,而是因为没有正确有效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杜乐勋分析说,政府责任尚未到位有三个表现,即投入不到位、监管不到位和职能转变不到位。
投入不到位,表现在政府卫生支出所占的比例从1980年的36.2%下降到2003年的17.2%,而卫生总费用则从143.2亿元急剧上涨到6623.3亿元。
监管不到位,表现在卫生主管部门与公立医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对医院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监管。杜乐勋说,比如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游医,表面看是游医的问题,实际上是主管部门的问题,这是姑息养奸的结果。
职能转变不到位,表现在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没能有效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在卫生体系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中,属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和准公共服务的,政府没有做到“兜底”。
3.走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争论医疗改革方案是英国模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