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12月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明显改善,疾病防治能力显著增强,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城市卫生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优质资源过分向城市大医院集中、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等问题。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城市医院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同时,采取增强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整合城市卫生资源,充分利用城市现有一级、二级医院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等资源,发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因此,为了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城市卫生资源结构,促进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城市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有利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缓解和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目标的实现。
一 大医院“牵手”小社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城市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负责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而城市大医院则主要负责对疑难危重病的诊治以及对教学、科研的技术支持。单一的医院解决不了健康问题,单一的社区解决不了疾病诊治问题。而建立分工协作的机制有利于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者功能的有效衔接,有利于为广大群众提供更有效率、更适应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支援社区,彰显大医院的公益性原则
积极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大医院遵循公益性原则的重要体现和实现公益性的重要举措,城市大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依托自身在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强大的综合实力,协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获得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本医疗服务。
众所周知,在由基层医疗单位、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构成的医疗保健体系中,基层医疗机构负责社区的健康人群、高危险人群的健康管理与常见病的第一线诊疗,以及住院病人回到社区后的长期康复管理。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主要负责少见病和疑难问题的专科诊疗,应基层的要求进行适时的会诊和接纳转诊的住院病人,并承担对基层医生定期进行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工作。在医疗保健体系中,其宽大的底部是可以被群众广泛利用的、立足于社区、提供基本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部是二级医院、护理院和其他能处理需要住院的常见问题(如急腹症、分娩等)的机构;顶部是处理疑难问题的三级医院。由此可见,城市大医院的地位十分重要,责任重大,是主力军。因此,城市大医院依靠自身优势,通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这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大医院与社区功能的衔接,优化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及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基本卫生服务的需求。
(二)大医院的支援,符合社区发展需要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也是满足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方式。社区卫生服务在提供优质、价廉、方便、快捷、连续、综合的卫生服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虽然目前新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当前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例如,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设备落后,全科医学人才稀缺,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力度不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场地面积、设备配置、人员资质等方面离国家规定尚有一定差距,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因此,城市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紧密联系、分工合作,城市大医院应利用自身医疗资源配置方面具有的综合优势,在科研、管理、信息等其他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从而使社区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