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4月 |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历史长河的实证、民族精神的寄托、文化传承的媒介、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结民族感情的纽带,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财富。贵州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悠久的历史、多民族的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酿就了贵州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的影响,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本文就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对促进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所裨益。
一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涉及民家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工艺、面具、服饰制作工艺、传统戏曲、礼仪、民俗、传统知识等诸多方面。在民间文学方面,有民族神话、古史歌、英雄传说、名胜传说、爱情传说、伦理故事、民间常识、摩经文学、侗族大歌、水族双歌、哭嫁歌及打闹歌等;代表作有《苗族古歌》、布依族的《造天地万物》、侗族的《侗族祖先哪里来》、彝族的《洪水纪》。在民族民间工艺方面,主要有苗族蜡染技艺、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绣、水族马尾绣、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皮纸制作技艺、剑河锡绣制作工艺、苗族银饰工艺、苗族芦笙文化、思州石砚制作工艺、布依族土布制作、扎染工艺、牙舟陶器制作技艺、花溪苗族挑花制作工艺、彝族赶毡制作工艺、马场乡苗族大筒箫的制作与演奏等等。在民族节日方面,贵州有“千节之省”的美称,全省每年就有大小传统节日、集会1400多个(处);[1]主要有苗族鼓藏节、布依族查白歌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仡佬毛龙节、苗族茅人节、稿午苗族水鼓节、清水江杀鱼节、水族端节、水族卯节、赶毛杉树、大狗场吃新节、水城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在文化空间方面,贵州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空间,主要有化屋苗族文化空间、双倍嘎、四十八寨歌节、社节、报京三月三、隆里花脸龙、苗族弄嘎讲略、月也、古思州“谷锣”、思南上元沙洲节、仡佬族敬雀节、古锣、安顺屯堡文化、六枝梭嘎箐苗文化空间。在传统医药方面,主要有苗族医药、侗族医药、布依族防治肝病益肝草秘方、水族医药、瑶族医药、廖氏化风丹制作技艺等。[2] 在民族建筑方面,贵州少数民族建筑式样繁多,风格迥异:黔东南、黔西南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干栏”式住房,白族的寺院建筑,尤其是侗族鼓楼、布依族石头房、苗族吊脚楼被国内外专家称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2005年12月,国家文化部公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501个,贵州省有40个项目被列入其中,数量居全国第三。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中,贵州新增项目31项49处。[3]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有“侗族萨玛节”等91个民族民间文化项目;第二批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有“苗族神话叙事歌《仰阿莎》”等202个民族民间文化项目。据了解,贵州已有73个项目、125处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省级名录的440项,列入地级名录的822项,列入县级名录的3438项,《贵州侗族大歌》还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外,贵州还命名了198位传承人,其中46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
二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正当性及所面临的困境
尽管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然而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受全球化趋势增强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影响,特别是受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大流动、广播电视的普及带来全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影响,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遗忘、遭损害、遭消失和被破坏的严重威胁。少数民族独有的刺绣、蜡染、雕刻等手工技艺逐渐被工业化产品替代而濒于湮灭;贵州曾经引以为自豪的苗族服饰,那些把苗族民间传说故事、图腾等惟妙惟肖地绣在衣服上的刺绣工艺,也面临失传的危机;[5] 一些口头文学、民歌、古歌、乐曲、乐器等因在原流传地区无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