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
一 2007年交通运输业发展情况
(一)港航水运情况
2007年浙江省水路运输业继续呈稳步发展之势,水路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经济、更可靠的水路运输保障;水路运输行业管理进一步强化,水路运输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维护了水路运输市场秩序,保障了水路运输安全,保护了水路运输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2007年共建成沿海码头泊位5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7个,新增吞吐能力6479万吨(其中集装箱90万TEU);新增高等级航道171公里。
2.运力规模不断扩大
至2007年底,运力规模达到1203.8万载重吨,其中特种运输船舶达到153万载重吨,万吨级运输船舶达到427万载重吨。沿海运输船舶平均吨位达到2485吨,内河运输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44吨。全省水路运力总量已居全国各省市第三位,其中,海上运力总量位居第一位。
3.运输结构不断趋向优化
浙江省海运企业规模化程度提高,内河运输组织化运输程度提高,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落后船型基本退出水运市场。
至2007年年底,全省万吨级以上运输船舶达到436万载重吨,特种运输船舶达到153万载重吨,2007年分别净增51万载重吨和15万载重吨;海运船舶平均载重吨从2006年底的2444吨提高到2480吨,内河船舶平均载重吨从2006年底的135吨提高到140吨。累计淘汰内河营运挂桨机船1万多艘,其中2007年全年淘汰1500多艘,内河挂桨机船已基本退出杭嘉湖内河和其他主要航道。
4.水路运输量和港口吞吐量快速增长
2007年,全省完成水路货运量5.11亿吨、周转量4132.7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7.6%和13.8%。完成水路客运量0.32亿人次、周转量6.9亿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3.3%和3.1%。沿海港口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74亿吨、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12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987万TEU。重点物资运输中,浙电统配电煤运输量达2699.37万吨,同比增长8.3%。
5.港航发展的速度显著加快
(1)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按照规划、建设、品牌和管理“四个统一”的要求,成立了宁波—舟山港管理委员会,正式启用了“宁波—舟山港”名称;北仑四期集装箱码头5个泊位全部建成投产,六横煤炭中转码头主体基本建成,虾峙门30万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完工。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取得进展,宁波—舟山港整合优势逐步显现,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迅猛,突破4.7亿吨,居世界港口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43万TEU,居全国前列。宁波—舟山港高起点、跨越式的发展,提升了港口竞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快速增长。温州、台州、嘉兴等港口加快了新港区的开发力度,港口功能逐步完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2)内河航道网不断完善。杭湖锡线、东宗线等骨干航道相继改造完成,浙江省首条三级航道——湖嘉申线建设顺利推进,湖州段全线建成通航。杭甬运河工程基本建成,完善了浙北和浙东内河骨干航道网,提升了宁波—舟山港的集疏运能力。
6.港航发展的机制逐步健全
(1)积极探索符合政策法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在实行运力总量调控的航区采取招投标方式配置运力,大力推动运力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船舶法定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和船检机构运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克服检验业务量超常增长和检验管理与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的双重压力,不断提高船检工作质量。全面贯彻实施《港口法》,全省港政管理机制已初步形成,港口管理走上了法制轨道。与此同时,浙江省港航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浙江省水路运输管理条例》、《浙江省港口管理条例》相继实施,为港航发展打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2)大力推行投融资机制改革,以开放的姿态,运用市场机制,发动和依靠全社会力量,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内河航道“四自”工程管理办法顺利实施,沿海航道尝试共同出资共同受益的建设模式并获得成功,码头建设投资踊跃,银行授信额度持续加大,为浙江省港航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道路运输
1.运力运量持续增长
2007年,浙江省投资、消费、出口继续保持增长。浙江道路运输在浙江省经济强有力的支撑下,总量持续增长,行业亮点凸现。全省道路运输完成旅客运输量17.9亿人次、旅客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