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1月 |
一 2005年北京市经济运行的特点及全年走势预计
2005年,在继续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下,我市总体经济保持了健康协调的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速度、结构、质量的统一。2005年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经济结构趋于健康协调。具体表现在:
1.投资增幅稳中略降,消费市场相对稳定,外部需求持续高涨,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1)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受国家房地产投资政策的影响,我市投资呈现房地产投资增速和比重下降(1~9月份同比分别回落16和5个百分点)、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三产投资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提高25个百分点)的特点。
(2)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房地产市场和消费环境秩序的政策措施,住房、汽车仍然是2005年的消费热点,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保持在30%左右。
(3)出口商品结构趋于优化。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1~9月份二者增速分别比地方企业出口总额的增长高14和6个百分点,是带动地方出口的主要力量。
2.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产业集聚效应初现,服务业和工业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导力量
(1)现代制造业健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增长推动工业生产稳中有升;房地产、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的较快增长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结构。
(2)服务业向重点功能区集中,工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向开发区和拓展新区集聚,农业向生态涵养区转移,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进一步形成,产业布局趋于优化。
3.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收入水平的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发展向协调化迈进
(1)政府投资向郊区转移,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50∶50的目标,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也有利于引导社会投资向郊区转移,促进郊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2)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的政策逐步得到落实,确保了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1~9月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创近4年来最高增幅。
(3)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促进农民消费需求的进一步释放。2005年以来,与城镇居民消费同比有所回落的特点相反,农民消费性支出明显高于上年同期,且一直高于现金收入增幅。
4.受高油价和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指数均呈现结构性变化
(1)居民消费价格稳中略升。1~9月份为101.6%,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指数的继续走高和居住类价格指数的明显上扬拉动总指数上升2.3个百分点,是影响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2)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在2004年1~9月份13.1%的较高涨幅基础上,继续保持12.8%的上涨。能源产品和化工产品拉动指数上升10.3个百分点,是影响购进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
(3)工业品出厂价格基本稳定。1~9月份为102.5%,其中能源产品和化工产品拉动指数上升2.9个百分点,大多数产品出厂价格呈现稳中趋降的特点。
存在的突出矛盾及问题:①失业人员就业率下降,就业压力有所加大;②房价走势的结构性特征加大了房地产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购房意愿减弱与房地产销售价格持续高位的矛盾,使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不容忽视;③除少数上游行业利润增长较快以外,很多行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企业效益下滑与效益分化现象突出。
从全年的发展态势看,预计2005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增长-2%、11.2%和10.5%;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50亿元,增长1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0亿元,增长11%左右;地方企业出口总额完成168亿美元,增长58%左右;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7550元,名义增长12.2%,实际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7920元,名义增长10.4%,实际增长9.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4%左右,同比略有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的调控目标以内。
二 2006年北京市宏观经济增长面临的
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分析 2006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平稳发展的关键之年。从国际环境、国内体制政策环境和供给条件看,尽管经济增长面临因产能释放过快所导致的供给过剩压力,但2006年我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特别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等国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