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1月 |
工业和服务业是北京产业的基本组成部分,2004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中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98.4%;高新技术产业则是北京的主导产业。本文分别对北京工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北京工业的实力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北京工业的实力分析
北京工业在经济中具有较重要的地位。2004年北京工业实现增加值为155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5.7%。政府对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较为重视。
工业的统计数据较全面,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本文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如下。
区位商(LQ)=区域某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区域工业增加值比重/全国该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
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区域某产业工业增加值与区域该产业从业人员数之比/全国该产业工业增加值与全国该产业总从业人员数之比
区域某产业的比较优势=该产业的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
按区位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将产业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产业是区位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大于1的产业,这类产业是形成较强优势的产业;第二类产业是区位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中一个指标大于1的产业,这类产业可能是区域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也可能是区域具有比较优势但尚未充分发展的产业,需要具体分析;第三类产业是区位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小于1的产业,这类产业是不具有现实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是不适宜发展的产业。但偶尔也有正在大力发展、具有较强潜在优势的产业,由于某些方面发达程度的暂时欠缺,在数据上处于临界状态而被划入此类产业,应将其剔除。
通过对具体产业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工业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见表1)。北京第一类产业9个,占到2/5,优势产业较多。既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正在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也包括正在优化升级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传统重化工业,还包括日益受到重视的食品制造业等都市工业。结构合理,发展后劲充足。并且比较优势指标值较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达到4.31,专用设备制造业达到3.26,优势突出。第二类产业8个,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都具有相对较高的发展水平。第三类产业6个,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分析指标值均相对较高,这一产业在北京工业中占据一定地位。其他产业基本都是北京不具备资源禀赋和成本优势等发展条件的产业。
表1 北京工业各产业优势分析
续表1
另外,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北京在程控交换机、微型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彩色显像管等高端产品上具有优势。结合各行业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标,可以得出:北京的工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上呈现高附加值、知识技术密集的特征。
(二)北京工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由于自身要素禀赋和功能定位等因素,北京不适宜发展常规制造业,但基于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需要,仍有必要推进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北京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优化工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发展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环境友好为主要特征的高端制造业;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
相应地,提升北京工业实力的对策建议包括以下方面。
1.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是工业各行业核心竞争力赖以建立的基础。北京科技资源丰富,具有培养高水平创新能力得天独厚的优势。应整合各层面的创新资源,形成合力,共享、共赢,共同推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应有效推进产学研的合作,鼓励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应采取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动由企业和市场主导的产业创新;应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国内企业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共同参与北京研发产业的发展;应致力于完善自身的区域创新体系,并与周边地区共同建设创新体系,使之成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2.将北京工业的发展与区域发展相融合
区域尤其是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对北京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周边地区在产业基础、运营成本等方面与北京形成有力的竞争。北京应与之进行差异化错位竞争,扬长避短,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相同产业则发展高附加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