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1月 |
2005年11月北京市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首次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意见》根据北京大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不同地域的资源状况和功能特点,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发展布局概括为五个发展圈: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四个城区和部分近郊区;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六环路以内的近郊区;以规模化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主要是远郊平原及浅山区;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主要是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以与外埠基地横向联系为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由此可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因而正确认识都市型现代农业在北京的发展阶段、总结“十五”期间都市农业的发展成就与存在问题,对于明确“十一五”期间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北京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的产值、就业和收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已经下降到一个很小的比重。2005年1~10月份农业总产值达2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2%。尽管农业总值有所增长,但是农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1年开始就下降到1%。因此伴随北京郊区的经济结构从农村型向城市型演进,农业的经济功能正在相对弱化,而农业对于城市的生活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越来越明显。
1.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都市型现代农业崭露雏形
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城市区域功能定位,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效果显著。2005年第一季度,北京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4.1亿元,同比增加1700万元,现价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1%。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区域主导产业正在形成。通过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和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培育出了一批具有首都特色、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农产品品牌。农业生态功能得到拓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正成为新的农业增长点。
北京的农业已由过去的种植业为主转为现在的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在向优质、高效方向快速发展。经济作物和饲草面积大幅度增加,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55.6%下降到2004年的36.8%;而畜牧业产值从1990年的39.8%上升为2004年的54.6%。2005年1~10月份养殖业总产值107.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3%。
表1 2004年北京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现价)
2.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初步确定,郊区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郊区二、三产业比重已达到89.4%。各区县农业主导产业正在形成,如房山区确定了食用菌、磨盘柿、豆类、民俗旅游四大主导产业;怀柔区确定了板栗、西洋参、冷水鱼、肉鸡四大支柱产业,带动了2.1万农户。
(1)养殖业。2005年,北京市农委、市农业局根据首都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城市化进程要求,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调整郊区养殖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意见》,提出了“有进有退”的养殖业布局调整原则,划定了五环以内为禁养区,五环至六环为限制规模化畜禽养殖区,上述以外的地区,特别是远郊区要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绿色养殖,形成适度规模养殖区。郊区养殖业已经由数量快速增长期进入了调整优化发展期。
(2)农产品加工业。北京市拥有庞大的加工农产品和食品市场。2003年北京从事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企业有159家,按当年价格计算创造工业总产值869264万元;2005年,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同期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比上年提高了27.8%,农产品加工率和加工增值率都有明显提高,目前有市级龙头企业5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达16家;北京市还发展了一批农产品物流中心,全市有235家绿色、安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3)蔬菜业。首都蔬菜是北京市农业中的传统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北京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蔬菜产业的发展呈现出面积逐渐增加、生产布局相对集中、蔬菜品种日益增多和蔬菜产业化初具规模等特点。2005年1~10月份蔬菜产量达到314.8万吨。
(4)休闲观光农业。随着京郊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北京市农业观光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