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4月 |
一 房价上涨原因分析
1998~2003年,我国商品房价平均递增2.5%,一直温和上扬,而2004年陡然上涨14.4%,2005年亦达7%以上,房价的快速上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导致房价快速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下的合理因素,也有利益驱动下的投机行为;有住房消费观念的影响,也有深层次的制度制约。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体现为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
1.房价上涨是市场需求旺盛的结果
从理论上讲,房价的上涨或下跌,其根本的动因都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在当前,又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旺盛上。
城镇住房商品化改革导致了住房市场有效需求的快速释放。199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实施了积极的税收政策和住房金融政策,鼓励居民住房消费。各地区、各部门加快住房建设,尤其是银行推出个人购房按揭贷款业务,激发了长期被压抑的购房需求,住房消费有效需求迅速释放;另一方面,从1999年下半年起,住房二级市场放开,允许房改房上市交易,增加了个人购房的支付能力,使住房改善需求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另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城镇人口增加,大规模城市改造和居民拆迁,使住房市场的基本需求和被动需求也不断增加。2003年全国城市房屋拆迁量约为1.4亿平方米。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控制拆迁规模规范拆迁行为的通知》之后,2004年全国城市房屋拆迁量有所下降,但也达到相当规模。
基本需求和改善需求是刚性的,其变化有规律可循。但投资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的变化迅速,也是房地产市场泡沫产生的基础。而实际上,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现象客观存在,在部分地方表现突出。如在长三角部分城市,投机性购房占20%左右,少数区域个别楼盘甚至占60%以上。据上海市统计局调查,2003年底上海投资购房占16.6%,已经超出了10%的国际警戒线。
从更深的层次讲,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还得益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1998~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2004年底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高达12万亿元,客观上也具备了较强的消费能力。而从实际结果看,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居住建筑面积,也由1998年的18.7平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24平方米左右,城镇住宅成套率超过80%。
2.房价上涨是市场供给结构失调的体现
供给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房地产二级市场发展缓慢,二手房供给短缺;二是房屋租赁市场不完善,大多数居民还只能通过买房解决居住问题;三是房地产一级市场中,中低档住房比重偏低,高档商品房比重偏高,住房有超前消费现象。
房地产二级市场是一级市场的延伸和补充。完善二级市场不仅能够实现存量和增量市场的联动,进一步搞活房地产市场,也能够促进住宅资源的合理使用,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购房需求。但由于产权不明晰、中介不成熟、手续繁杂等原因影响,我国的住宅二级市场发展严重不足,需求全部被压向住房一级市场,造成了房价的持续攀升。
住宅租赁市场也是住宅市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流动人口和中低收入人群的大量存在,决定了住宅租赁市场的旺盛需求。而我国当前的住宅租赁市场管理极不规范,租金也不合理。租赁市场的低效导致多数居民只能通过购房实现住房需求,无疑是房地产一级市场的需求过度旺盛的重要原因。
房地产一级市场上,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中低档住房比重偏低,导致了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错位,有效供给不足继续扩大。2004年全国商品住宅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同比分别增长18.2%和2.3%,其中经济适用房却分别下降11%和26.3%。这造成了真正有居住需要的、占社会人群之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得不到解决,而房地产投资投机却大行其道。
3.信贷资金激增、土地交易价格上涨促使房价上涨
资金和土地是房地产业两大基本要素,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土地的供应。近几年来,也正是这两个因素直接推动了房地产业的繁荣,也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从资金的角度看,一是在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的双重支持下,市民潜在购买力成为现实购买力,巨大的市场需求快速形成。二是利率过低、股市低速和投资渠道单一,国内大量储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