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02月 |
一 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内涵与实质
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主题,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21世纪头20年的宏伟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必须科学把握其内涵和实质。
据考证,“小康”一词,语出《诗经·大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从狭义理解,它指的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从广义理解,除经济生活之外,它还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礼运》一书,最早描述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的“小康”状态,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在这里,“小康”是与“大同”相对的一种社会状态或理想。大同,是财产公有、政治民主、社会文明、保障健全、秩序稳定的理想社会状态;而小康,则要低一个层次,是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借用“小康”这一概念,描绘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此后,小平同志又多次重申“小康”概念,并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界定为达到小康。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但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据测算,虽然截至2001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超过11590亿美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下同),但人均GDP只有912美元,尚不足1000美元;而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更低,仅为436美元。
所谓不全面,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阶段,以教育、体育、文化、卫生消费为核心的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比如,我国城乡居民总的消费支出中用于吃喝的比重仍然偏高(据统计,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刚刚越过小康标准的底线向富裕型迈进;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7.7%,基本上属于刚刚“入围”小康标准),而用于发展消费乃至享受消费的比重仍然偏低。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在目前的小康水平下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进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也是不平衡的。以地区差距为例,2001年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的经济总量超过10000亿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西藏只有139亿元;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国家统计局邱晓华副局长日前指出,若考虑农民收入中的实物部分以及城市居民收入中的隐性部分,则城乡收入差距不是3∶1,而是5∶1乃至6∶1。更有学者的研究显示,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已处于偏大的状态,基尼系数已达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另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2000年末,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言下之意,即使是目前这种低水平的小康也还有1/4的人口没有达到;截至目前为止,全国还有3000万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城镇还有将近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
综上所述可见,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针对我国目前所达到的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状态而言的,因此,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更高,即“更高水平、更全面和更平衡”。
所谓更高水平,是指到2020年要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我国的小康社会建立在一个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即达到36万亿人民币(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4万亿美元);而人均GDP将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目前水平的前提下超过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要实现上述目标意味着,2001~2020年的2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要保持在7.2%左右,这在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