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正式出版问世,后人将它简称为《国富论》。在它的精神指引下,英国曾经成为世界上的最富强的“日不落帝国”。二百多年后的今天,邓小平同志不仅使中国富了,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完整系统的致富理论,既回答了社会主义中国为什么致富的问题,又回答了如何致富的问题。这种致富理论是一种新理论,是中国特色的“国富论”。这个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马克思曾经预言,社会主义将在生产发达、社会富裕的欧美国家获得胜利。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却首先在生产落后、社会贫穷的俄国继而又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取得了胜利。这样,历史就向俄国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一个尖锐而严肃的问题,即如何对待面临的贫穷落后问题,是甘愿贫穷、以穷为荣?还是消灭贫穷、奋发致富呢?这不是个简单的穷与富的问题,而是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能否继续发展甚至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在中国,对待上述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与斗争。“四人帮”提出“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他们到处鼓吹普遍贫穷的假社会主义,一再掀起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批判富裕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要人们安于贫穷落后,以致形成以穷为荣,越穷越光荣、越穷越革命的社会风气,人民生活长时期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有所下降,经济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少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甚至产生信仰危机。历史发展又到了严峻关头,迫切要求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领导全党从实践上和理论上彻底批判了“四人帮”的那种以极“左”面目出现的普遍贫穷的假社会主义,拨乱反正,坚定而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人们重新树立和坚定了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决心和力量。
邓小平同志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有许多指示和论述。比如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2]“哪有什么贫困的社会主义、贫穷的共产主义!”[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5]“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6]“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7]“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8]“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9]“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10]判断姓“社”还是“资”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1]从这些指示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多么重视社会主义的致富问题。他把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目的、原则、最大优越性和主要任务,并把它作为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这就是从根本上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又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率高低以及与此相应的社会贫富程度,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任何新社会制度要取得胜利并长治久安下去,必须创造出比孕育它的那个旧社会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更高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和更富裕的社会生活。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所以战胜了封建制度,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财富比它之前的人类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强。列宁也曾明确指出,更高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新社会战胜旧社会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条件。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