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02月 |
一 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要在21世纪头20年(2001~2020年)力争把我国目前从总体上已经达到的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更”,即“更高水平、更全面和更平衡”。
所谓更高水平,是指到2020年要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我国的小康社会建立在一个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即达到36万亿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4万亿美元);而人均GDP将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目前水平的前提下超过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要实现上述目标意味着,2001~2020的2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要保持在7.2%左右,这在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已超过9万亿元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如果我国的GDP能够保持这样一个增长速度的话,那么我们将创造一个人口大国连续高速增长近50年(从1978年算起)的历史性世界奇迹!
所谓更全面,是指到2020年要使我国居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政治、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优美生态环境和个性自由方面更为充分的满足,等等。这个“更全面”,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体现在政治文明方面就是要使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善;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就是要使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从定量指标来看,到2020年,要力争在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35%左右的较富裕水平,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40%左右的小康水平;从人类发展指数(即人类生活质量指数)来看,要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总入学率和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绿地面积、空气质量状况等反映人类生活质量的卫生指数、教育指数和环境指数大幅提高,使人类发展指数超过0.8(2000年,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726,在174个国家中列第96位;如果到2020年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则可进入前60位的行列),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所谓更平衡,是指到2020年要使我国目前明显存在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社会阶层差别等不断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并逐步缩小,使中等收入者比重大幅提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体而言,一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力争2020年按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37.7%上升到50%以上;二是要在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技术密集性产业,使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33.6%提高到50%左右,使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密集性产业的产出在工业总产出中占据主导地位;三是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抑制和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1年的2.9∶1缩小到2020年的1.45∶1,东西部地区人均GDP差距由2000年的2.34倍减少为2020年的1.17倍,表征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458下降到2020年的0.3~0.4之间;四是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减少贫困人口,到2020年使我国的人类贫困指数由14.9%下降到10%以下。
总之,我们认为,所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其本质就是要富民强国、民主进步、文明和谐,就是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 全面小康社会的消费结构
从以上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未来2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将呈现如下变动趋势。
一是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所占比重将持续稳定地下降,而非食品消费,特别是以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交通通讯、服务消费为核心的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将加速上升。这可由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例)的稳定下降和非恩格尔系数(即非食品消费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例)的快速上升来表现。
二是城乡居民消费将由目前追求数量型满足为主向追求质量型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