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02月 |
一 “入世”将逐步改变人们的业余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状况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开放程度是密切关联的。20多年的改革开放,消费观念更新,为生活方式的变革做了观念上的准备;“入世”后,社会开放程度和对个性消费、西方消费方式宽容度的增大,使得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能为社会广泛接纳,为新的业余生活方式提供了外部环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入“小康”社会,为更高质量的业余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入世”后的业余生活消费方式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消费结构变化对业余生活方式的影响
消费结构完成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进入“小康”社会,物质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为业余生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入世”后,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在目前已经超越了必需品消费阶段的基础上,开始走向以享受和发展为重点的新历史时期。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这个问题:其一,消费需求多样化,生活必需品所占比例越来越小,非生活必需品消费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服务性消费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成为消费热点;其二,小康消费水平进一步推动消费层次向中、高档方向发展;其三,耐用品消费的消费比例、质量、档次日渐提高,耐用品消费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逐步接近发达国家的消费档次。
我们从中国耐消费用品发展的“演变史”可以说明这一关联关系: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深刻影响业余生活方式。
我国有过“三大件”的提法,这三大件指的是人们要努力购买到的三件东西。这三大件既是某一阶段人们消费需求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消费水平的一个既简单又精确的标准。
70年代的三大件指的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称为“老三件”,这反映人们为生存而生活。购买和使用缝纫机,为穿而劳;购买和使用自行车,为上、下班和购物而行;购买和使用手表,为掌握工作和生活时间而用。购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基本生活和工作更好。
80年代的三大件演变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称为“新三件”。这反映人们不再是为生存而生活,而是为了提高业余生活质量。购买和使用电视机,为了业余生活更丰富;购买和使用电冰箱,为了不再为天天购买食物操心和为食物存放烦心;购买和使用洗衣机,是为了减少家务劳动,增加闲暇生活时间而用。购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家务劳动和提高生活质量。
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三大件”的所指已不太确定,电话、高级组合音响、空调等等,消费热点常常变化,所指有不确定的状况。这反映了90年代人们的消费水平正在逐渐攀升,居民消费从集中、盲目、从众消费转变为理性消费,这本身就是消费方式的重大变化。这反映人们是为了发展和享受而消费。使用电话,可以节省时间,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购买和使用高级组合音响,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丰富业余生活;购买和使用空调,主要是为了家庭生活更舒适。这个时期购买“三大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
90年代中后期至今,新的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电脑及其通讯产品、商品房、汽车上。这种消费热点的变化,既是达到小康水平的显著表现,更是生活方式将产生重大变化的前兆。显而易见,这次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类从工业社会走入信息社会的变革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伟大的变革。这次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以业余生活方式变革为主体的。这“三大件”消费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丰富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们生活更加舒适服务的。购买和使用电脑与通讯产品,不仅通过网络丰富人们业余生活,而且成为人们不出门能“全球通”,使网络和电脑渗透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这种消费的普及是网络化、信息化的基础。网络化、信息化的实现,将深刻改革人们的消费方式,从而拉动整个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购买和使用商品房,使广大消费者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这个家不仅在空间上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美好的家。这为人们提高业余生活质量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家庭购买和使用汽车,其主要目的不只是为了工作方便,而且为了生活方便,特别是为了业余生活的方便、舒适和多样化,克服时间和距离对人的制约。
2.消费观念变化对业余生活方式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