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筹协调

    作者:马传栋 出版时间:2005年02月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发展”的新论断将发展的内容具体化: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分析了如何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发展”的新论断将发展的内容具体化: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阐述了全面的发展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发展观,是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五个“统筹”进一步强调要全面、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重视各方面的统筹协调。这可以说是这次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思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它要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一个质的提高。也只有实现上述的五个统筹,才有利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这是因为,初步建立的小康和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在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吃、穿、用、住、行、休闲旅游、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八个方面。即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要比初步建立的小康社会在以上八个方面人民生活质量方面都要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就要对目前在这方面相对较弱的问题,逐一制定计划加以解决,并从过去的倾斜式发展模式转向统筹协调发展模式。过去的倾斜发展,即城市优先于农村、沿海优先于内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发展与生态环境不相兼顾、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不相统一,特别是由于采取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个人的重点发展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使积累的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提高农民收入问题、加快农村城市化问题、缩小城乡和工农差距问题、逐步解决覆盖全国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扩大就业问题、城市和农村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城乡文化教育水平普遍提高问题、计划生育和人口素质普遍提高问题,城乡卫生防疫和医疗体系建设问题,东、中、西协调发展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要在实现上述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才能一一得到解决。

    总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集中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

    一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不均衡是我国目前的一个难题,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必须高度重视的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主攻方向;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问题。现在从沿海地区越往西部走,这种城乡差距就越明显。可以说城乡差距就是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阻碍。现在,中国正在面临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关键时期。城乡差距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当前,要按照党的三中全会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建立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其一,必须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要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农民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其二,必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国家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应主要用于农村。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其三,必须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特产税,加快推进县乡机构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在完成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其四,必须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