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2月 |
所谓自主创新,一般指围绕核心技术独立或以我为主进行自主开发设计、成果转化或品牌创新的活动。需要强调的是,自主创新并非“自力创新”,除极少数关乎国家安全的尖端技术外,在封闭环境下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搞创新是不现实的,自主创新的关键是“主权”或“产权”问题,即技术发展的主导权或知识产权应掌握在本国人或本土机构手中。自主创新强调以我为主,但并不排除与国外机构的合作研发,关键是要掌控或分享技术产权;自主创新一般以获得核心技术为目标,但并不排除在核心技术外围获得突破而形成新的专利;自主创新强调原始创新,但并不排除在大量现有技术整合基础上形成新的技术和产品,也不排除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基于以上理解,自主创新一般包括三种方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
一 自主创新:广州新时期必然的战略选择
(一)自主创新是广州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十五”以来,随着国企改革的顺利完成、重化工业的成功崛起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广州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攀升,总体经济呈现出持续的发展活力。然而,应清醒地看到,广州的经济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外向型经济实现的,特别是产业发展的技术装备基本上依靠进口。这种外源性经济发展模式迅速缩短了广州与国际产业发展的差距,但也造成了产业技术高度依赖国外、自身创新动力不足以及产业“空心化”等问题。从工业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看,当前广州的经济发展仍未完全摆脱“低度化”风险。实践表明,外资企业对自己拥有的核心技术专利是不可能轻易转让的,单靠外资引进并不能带来本土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提升。因此,要真正摆脱技术依赖和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不利局面,广州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核心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把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自主创新的竞争优势,从根本上提高广州的产业竞争力。
(二)突出的资源环境压力迫使广州以自主创新摆脱粗放式增长
近年来,随着资源短缺的加剧和环境压力的增大,广州以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为特征的粗放式增长空间正在迅速缩小。从现实看,广州的进一步发展已明显受到五个“难以为继”的制约:一是劳动力大幅增加难以为继,人口容量已逼近临界值,劳动力从数量上已不可能大幅增加;二是在土地开发已达较高水平和国家严控土地的政策背景下,传统的土地消耗模式难以为继;三是国内煤、电、油、运高度紧张,原材料大幅涨价,国际油价又屡创新高,广州能源、原材料增长难以为继;四是环境容量难以为继,广州交通拥塞,环境污染、城中村改造成为“老大难”问题,生态系统总体上处于“亚健康”状态;五是主要依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广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 比重达35%左右,GDP的资本形成率高达50%以上,随着投资效益边际递减规律的作用,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在迅速缩小。基于以上背景与制约,广州今后惟一的出路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发展模式转型,促进全市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为主向投资驱动与创新驱动并重的阶段转变。
(三)广州外源主导的发展格局需从内源增长中寻找新动力
广州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外源性特征,如全市工业经济产值的60%为外资企业所创造,服务业中的外资比重也在迅速提高。然而,在跨国公司主导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外源性经济的过度发展对本土自主创新活动具有一定负面效应:以引进附加值较低的工序为主、外商控制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利用合资手段消灭中方品牌等,导致了一定的技术“空心化”。从外源性发展的实践看,近几年广州在引进外资研发机构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这与规模庞大的外资经济相比仍是不相称的,广州外资项目的档次在迅速提高,但技术溢出效应仍是十分有限的。总体上看,外源型经济主导的发展模式不但压缩了内源型经济的战略空间,也削弱了自主工业化的力量,从长期看,这将损害本土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并患上所谓的“软骨病”。因此,从内源型经济发展中寻找新动力,提高本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了广州新一轮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新的区域竞争态势迫使广州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
从国内发展格局看,作为国内三大“引擎”之一,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迅猛,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