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关于转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

    作者:李国祥 出版时间:2008年02月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尤其是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长效机制,这些重大政策的提出必然要求农村发展模式的转变。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尤其是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长效机制,这些重大政策的提出必然要求农村发展模式的转变。

    一 引论

    长期以来,试图揭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尤其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研究,在学术文献中经常出现。总体上来看,从不同角度反映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概括多种多样,甚至一些概括还转化为政策语言,用以指导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的从世界农业长期发展趋势角度概括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有的从资源利用方式的角度概括为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应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有的从农户经营规模角度概括为应从小规模均田制走向适度规模经营;有的从农业比较效益变化角度概括为应从弱质农业走向高效农业;有的从农民收入增长对农民生活影响角度概括为我国农民生活处于从温饱到小康的关键性阶段;有的从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角度概括为现阶段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还有的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的角度概括为我国农业发展应实现农业国际化和农村市场化等。

    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从不同角度概括都有其合理性。其中,一些模式随着经济发展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将失去指导意义;有一些模式属于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区域化,5年、10年后仍将是农业发展的长期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还有一些模式将成为对农村发展乃至全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模式。本文重点就农村发展战略性模式进行概括分析。

    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概括尽管多种多样,但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相对应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概括的视角应是国家政策的选择,而不是单纯的农村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这样,不但逻辑上顺理成章,而且也具有政策上的含义,在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对于抓住战略机遇期,更好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重要选择是快速地推进工业化,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都需要农村经济提供物质基础,尤其是农业的基础更加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主线是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物质基础。

    真正地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而不单纯地从工业化和城市化出发,未来5~1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不但要进一步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而且还需要高度重视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判断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千万不能片面地看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还要看城乡关系是否协调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探讨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 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物质基础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无论是在中国农业法律法规中,还是在年度农业农村政策中,都明文规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后的长时期内,在中国农村的广大地区,农村经济主要就是农业经济,而在农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往往又是粮食经济。因此,从政府要求农业担负的使命,即提供物质基础,来概括过去长时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但仍不失一定的合理性。

    农村经济发展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物质基础的模式,最主要表现是农业发展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充裕、丰富的食物和工业原料,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相对廉价的要素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甚至资本。这种模式服务了国民经济大局。农村经济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这种模式忽视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导致了“三农”问题的凸显。

    1.农业发展与中国人养活自己

    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奇迹般地快速增长。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同期人口增长速度大约5个百分点,且二者速度之间呈现扩大趋势。“一般说来,农业生产的增长比人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