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2月 |
一 引言
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出现明显放慢的趋势,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特别是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呈逐年下降的态势。而这一时期也恰恰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发展阶段、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时期,其中一个主要的标志是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主要农产品供给从长期全面短缺变为相对过剩。近几年来,尽管政府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以及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民负担等多项政策措施,从“多予”、“少取”、“放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努力,但是农民增收难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善,而城乡居民收入又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是否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它是否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或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在工业化中,劳动生产率明显增长,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低,农业部门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的长期下降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工业化进程对于农业最主要也是最明显的影响是通过价格机制对“农产品的需要发生变动”。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后,由于收入增加,人们对较好食物的需求增加,以及对某些工业原料需求的增长将提高对这些初级产品的需要,从而引起农业种植结构的改变或重新定位,以及由此引起农场内部组织的调整。工业化带来了社会观念的改变,为农业注入了“企业创建精神”(Enterprisingspirit),打破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经营模式,出现了追求利润,甚至经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工业化过程也是“资本化”的过程,资本的贡献率超过了劳动的贡献率,劳动在农业收入中的绝对份额和相对份额都在下降。工业化过程除了伴随着持续或长期的从农业转入其他生产部门的职业转移以外,各种生产部门之间还有“季节性的”及“周期性的”劳动转换。前者是由农业的生产特点决定的,而后者则是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在经济萧条期,那些“最后转入者”往往成为“最先排出者”。这些工人大多又回到原来的农业中,引发“变相失业”。在工业品市场,由于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市场垄断,农民作为买者,对于同等货物所支付的价格将高于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价格。同样地,在存在着“买方垄断”的市场竞争下,农民所出售商品的价格要低于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价格水平。[1]
发展经济学基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经验总结出的关于工业化对于农业结构转变、农户经营转型、劳动力转移以及市场条件改变等的影响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是的话,可否利用发展中国家特有的传统社区资源来缓解广大农民在工业化中的痛苦分化、改善他们的市场境遇?本文试图从典型个案研究的“旁门”入手,通过对辽东半岛发达村庄福安村在工业化中的经济演变过程分析,探索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改善农户在工业化中的不利地位、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地位的有效途径。本文的第二部分回顾福安村抓住宏观经济发展的各个有利机会,领导村民大力发展工业、初步实现农村社区工业化[2]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描述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以来,福安村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从工业“退回”到农业,引导农户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经济转型过程;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将总结、概括发达村庄在工业化进程中有效进行内部资源整合的基本经验;最后部分探索如何通过组织创新,实现社区组织配置资源的可持续性、提高农户市场竞争力问题。
二 发展工业:初步实现农村工业化
(一)村庄工业化的历史遗产
1.历史上有记载的工商活动
据当地镇志记载,历史上福安村原属镇区,1937年才独立建村。早在18世纪30年代,该镇就有了鲁、晋、直三省商业会馆,商贾云集,成为本地区的商业中心。19世纪50年代,山西移民在镇内建立了一家规模较大的造酒厂,年产量为12万公斤,产品除了在本地销售以外,还销往周边县。到了清朝末年,当地又发展了酿造业、榨油业、铁器业等,并带动了商业的发展,连周边外省市牛马市的牲畜也转来交易。到1936年,当地大小商号发展到139家,并产生出几家著名的商号。与此同时,本地的商务会馆再次发达起来,成立独立商会,会长由当地最大的烧酒厂的老板担任,会员则来自当地的一些商号。商业的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