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中的资源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

    作者:尚列 出版时间:2008年06月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对的不可再生资源瓶颈及生存环境恶化、劳动力供给变化、社会消费结构转变等问题的分析,指出国内的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已处在关键的调整期。中国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资源已逐渐上升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内的三次产业结构进入了大调整阶段,重点是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在第三产业中应主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使其逐步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确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后,中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长时期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内经济总量到2007年跃升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温饱不足,发展到现在总体上达到小康,同时,“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个“发展速度,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1]但是,这一时期的经济结构延续传统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也使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1]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2],并要求今后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把握机遇、加快资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应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与战略转移的重中之重。

    一 资源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

    我国当前面对的资源与结构问题主要缘于三方面的因素:①国内现有经济发展遇到了不可再生资源的瓶颈及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难题;②国内就业前景比较严峻,劳动力供给结构出现较大变化,不匹配现象逐渐明显;③从世界发展趋势看,体现人文关怀的幸福指数正在逐渐取代经济增长指标的GDP,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这种发展趋势也应是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

    (一)资源瓶颈日益严重

    资源瓶颈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从不可再生资源供给的角度看,已经难以支撑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增长和速度,即传统结构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道路走的是一条传统工业化的老路,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和大量消耗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方式推进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总量。根据有关资料,2006年,我国“消费了世界上32%的钢、30%的锌、25%的铝、23%的铜以及18%的镍”。仅从增量上看,“中国在2002~2005年间增长的能源需求等于目前日本每年的能源用量”。尽管中国的经济规模到2010年有可能达到美国的1/3,但是,在能源使用上如果按照现在的消耗水平,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研究资料预测,“中国在2015年的排放量将可能比美国要多出1/3”。[3]

    我国进入21世纪后,国内对资源需求激增的现象对全球贸易影响在逐渐加剧,例如,国际上铁矿石价格从2003年以来,已连续六年上涨,在2003~2008年之间,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涨幅分别为8.9%、18.62%、71.5%、19%、9.5%和65%。[4]尤其是2005年和2008年初的大幅上涨,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震动,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我国对钢铁需求持续快速上升相关。

    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指出,“如果中国和印度的人均石油消费量达到美国的水平,每天将多消耗160万桶石油,差不多是现在世界日产量的两倍。而如果世界每天消费240万桶石油,只要26年就将耗尽可采集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再有,“如果中国和印度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美国的水平,世界排放量将是现在的三倍。”因此,“这样的增长带来的气候变化将是灾难性的。这或许意味着到本世纪末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是工业化前水平的3倍”。[5]

    面对可预见的结果,国际社会、国内外科技理论界和我国政府都已形成了较一致的看法,即“中国现行的发展道路已不可持续,中国必须要谋求改变”。今后的发展不可能依靠不可再生资源的密集投入支撑,应尽快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

    (二)劳动力供给出现了重大变化

    我国劳动力供给近几年也出现了明显变化。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国内劳动力供给,主要走的是一个二元经济发展道路,其突出特征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就理论上看,这个过程将延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由于二元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是由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因此,这个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也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值得注意的是,当一个国家经历“刘易斯转折点”的时候,经济发展即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不仅意味着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开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