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6月 |
继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生态良好”与“经济繁荣、生活富裕”作为全面小康社会三位一体目标的组成部分写进党的重要文献以来,党的十七大报告又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睦协调、良性循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自然物质基础就是生态环境为之提供的自然物质资源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侧重从人与自然关系中处于战略地位的战略资源自身的双重属性、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起的自然物质基础作用及其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实际出发,论证我国战略资源可永续利用的战略对策。
一 确定战略资源特定范围的科学依据及战略资源的双重属性
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一定时间和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1]对自然资源中的战略资源的范围的确定,目前世界各国并无统一定论。《国际战略资源调查》一书中,认为战略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金属、非金属)和粮食资源;[2]《中国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一书中,则从维系一国基本生存和发展(无论国家大小和发展程度如何)的战略高度,认为战略资源包括土地(耕地)、淡水、能源、矿产和生态状况(大气、植被、动物等)五大基本要素。[3]
笔者认为确定战略资源范围的科学依据应当是:自然资源中能够可持续地维系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基本生存、繁衍和经济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最基础性的、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自然物质资源及其生态服务功能。
从理论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看,战略资源首先应当是可持续性地维系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基本生存、繁衍的自然物质资源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人的自然属性是作为有生命特征的高级生物,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样,需要不断地维持生命周期及繁衍后代,至少需要自然生态环境为其提供以下必备的自然条件:①人不能一刻停止呼吸,需要有符合人类健康标准的空气;②水是生命之源,人每天都要补充定量清洁的淡水;③人要摄取各种最基本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来自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奶、蛋等食物;④人要不断地向环境排泄其生命有机体内产生的诸如尿、粪、汗水等生理废弃物及其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废气、生活垃圾之类的废弃物。可见,从无限性可持续地维护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自然物质条件的战略高度看,空气(含气候、以下同),淡水、食物、消纳废弃物的空间以及一定的住所、道路、桥梁、日常生活用品等。其中的空气、淡水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后面的食、衣、住、用、行等生活必需品不是自然界天然就存在的物质(这里排除了远古人类以采摘天然果实为食、以洞穴为宅、以树皮和皮毛为衣……的原始生活状态),是通过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基本生活资料。经济学上最广义的农业实质上就是人类将自然界野生的植物、动物等有生命特征的生态生产力转化为人工种植、人工驯养的农业劳动生产力的过程,是人类摆脱野蛮状态下依靠“生态食物链”获取食物无保证的自然限制的过程。[4]因此在农业社会中,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自然战略资源,首先是“土地”,因为它“是人的食料的仓库”,是劳动对象,同时“土地……在农业上要起劳动资料的作用”。[5]土地不仅在历史上促成了农业社会的出现,并支撑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且在现代社会仍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基本自然资源。目前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有大约88%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耕地所生产的农作物,12%源自牧场和海洋水产。[6]随人口的增加及其对食物需求尤其是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越显珍贵。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在能力,除了土地肥沃程度以外,还离不开当地的气候、阳光、热量、温度、降水、风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传播花粉等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自人类发明了“钻木取火”后,人类摄取食物一般要用能源为燃料加工成熟食,加上冬季取暖、夏季制冷、生活照明等等都离不开能源,人类经历了柴草、煤炭、石油为主要燃料、动力的时期,[7]至今人类的生活能源仍以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性的、一次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