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6月 |
序言
能源是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与稳定,是各国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能源安全主要指一国拥有主权或实际可获得、可控制的能源资源基本能够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即从数量和质量上能够基本保障该国经济在一定时间内的需要,包括参与国际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能源安全问题的研究成果的确不少,为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然而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能源安全的结构以及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上。王新新(2007)对我国能源安全的现状进行解读后提出改变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结构优质化和多元化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出路。邹艳芬、魏晓平(2005)依据减少能源安全的损害性、保持能源安全的时效性和经济性原则提出了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七大实施顺序,其中,建立适应本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是首选。
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对我国能源安全指标体系进行了阐述。牛冲槐等(2006)从能源结构、能源布局、能源战略、能源人才、能源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分析了能源安全的现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五个影响因素进行了评判,并就能源生产、能源消费、能源开采、能源人才分布、能源储备、能源技术发展、能源人才培养以及能源环境状况对上述五个方面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排序,得出能源储备战略对保障能源安全至关重要的结论。迟春洁、黎永亮(2004)和刘强等(2007)构建了能源安全预警指标体系,但对于影响能源安全问题的其他方面缺少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
本文从当前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出发,就能源的供应和使用安全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能源的整体安全进行定性与定量评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障和实现我国能源安全的对策性建议。
一 能源安全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中国能源安全问题首先应了解能源安全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只有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影响因素才有利于找到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突破口。
(一)能源安全的内涵
能源安全概念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能源供应的稳定性(经济安全性),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正常需求的能源供应保障的稳定程度,包括三方面:①保障供给,指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各类能源都能够保障供给;②随机应变,指对于影响能源有效供给的各种突发事件如战争等能够进行有效防御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③可持续利用,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能源安全不仅指保障当前的供给,还要满足未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即要保证能源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持续利用。二是能源使用的安全性(生态环境安全性),指能源消费及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构成任何威胁。
(二)影响能源安全的因素分析
在此概念下,参考迟春洁(2004、2006)作出的关于能源安全的测度与预警方面的相关研究思路和刘强等(2007)构建的预警指标体系,本文考察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状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一些。
能源投入产出比a1=能源产出/能源投入,此比值越大,则能源供应效率越高,能源安全度也越高。当这一比值小于0.4时能源系统高度危险;介于0.4~0.7之间时能源系统处于危险状态;介于0.7~1.0之间时,能源系统安全性值得关注。
能源外交a2,其在协调能源供需国之间关系、能源需求国之间关系、能源生产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能源输出国、进口国和过境国之间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能源自给率a3=(能源消费-能源进口)/能源消费,此比值越大,则能源供应越有保障。当资源自给率小于50%时,能源系统高度危险;介于50%~70%之间时能源系统处于危险状态;介于70%~100%时,能源系统的安全状态值得关注。由表1可知,我国石油系统高度危险,煤炭和天然气系统安全状态值得关注。
表1 我国主要能源自给率
能源保障度a4=k×s/Qc,其中,k:能源综合回收率,s:能源的剩余可采储量,Qc:能源消费量,该指标表明在外界能源供应中断的情况下,国内能源的可支撑程度。
能源储备率a5=能源储备量/能源日均消费量,能源储备率计算出来的是能源储备量可供消费的天数,这里主要指石油储备率。当比值小于30时,石油系统处于危险状态;介于30~60之间时安全状态值得关注。
能源进口a6=能源进口量/世界能源贸易总量,反映一个国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