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
一 引言
人类社会在19世纪步入了工业文明阶段,在这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由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创造的人类财富超过了以往几千年积累的总和。但是在取得这一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如果人类只是陶醉于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成果,而无视这一代价,环境的日益恶化必将最终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实际上日益频繁的环境灾害,已经促使人类对工业文明及其代价进行深刻反省,人类正在逐渐转变对自然的态度和与之相处的方式,探索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发展方式,即建立生态文明观。当今世界正处在人类文明又一次重大变革的前夜,生态文明正以磅礴的气势向我们迎面走来。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
对于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中国,能否在总结和吸取先行国家的发展经验和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努力走出一条使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根基的重大战略选择。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环境建设已被提到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高度,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正确选择,必将为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占有的资源十分有限,又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之中,而市场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已使我们的生态环境高度脆弱,已经很难承受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生产方式。环境污染已危及国民的身心健康,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危及我们子孙后代的福祉。因此,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不仅十分艰巨而且非常迫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至今大部分人口还生活在农村和乡镇。农村区域分布面极广,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身就是构成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若是忽视了广大农村地区,那将成为一句空话。正如李克强副总理所指出的:不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就会动摇“三农”的基础,也会妨碍发展的步伐,甚至影响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必须站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1]在农村妇女往往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却又万万不应被忽视的群体。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女性从事农业劳动的比例达62.6%,高于男性近10个百分点。2006年全国妇联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10个省50个县100个村进行了万名农村妇女的调查,结果显示,直接从事农业劳动的妇女占73.4%。由此可见,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她们在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妇女已成为从事农业劳动的主力和维持家庭生活和生存的重要角色。因此,农村妇女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必将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特别是在生态脆弱、外出打工人数众多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妇女所起的作用将更为突出。也就是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农村妇女的肩上。
二 生态文明与农业
(一)农业与环境、生态的关系
生态文明突出强调的是人在大自然中既不是主宰者也不是征服者,而是其组成部分之一。人类尊重自身同时也要尊重自然,对自然的索取应有所节制,有所补偿。在可能破坏生态时,既使具有极大的眼前利益,也要自我约束。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人类文明才能得以持久和延续。这是以人类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的一种科学态度。
虽然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明显下降,目前仅占11%左右,今后还将不断下降,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农业部门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本身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与自然关系密切,它对水、土、气候等自然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性。目前我国大多数居民还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农业和农村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生态环境还通过农业广泛的社会功能如食品保障、原料供给、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农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