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
随着我国面对人口压力、能源挑战、资源短缺、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瓶颈约束的增大,如何寻找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如何积极转换增长方式;如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何提升1980年以来“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的发展内涵;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避免“拉美陷阱”的发展轨迹,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发展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中国在未来要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进步、精神更加富足,全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用科学的发展观加以统率,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身完善,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而生态功能区正是可持续发展的驱动轮和助推器。
一 生态经济功能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经济学家通常是用GDP来衡量发展的,但经济增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变过程。在经济生活层面上,我国保持了连续20年的高速增长,其令国人振奋的GDP,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我们的资源、环境!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是落后的生产方式,这种严重缺乏科技支撑的落后生产方式使我国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生态代价,致使境内诸多人地系统脆弱区出现生态经济结构的失衡,表现为生态贫困、经济贫困、知识贫困的严重交织重叠,生态破坏的痕迹以错综复杂的态势持续扩张,局部区域先后沦为生态灾难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不仅会使我国失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也对全国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此外,世界制造业正在大踏步地向中国转移。随着我国制造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中国制造对资源的豪取及对环境的破坏,都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构成较大的威胁,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我们认为在四类主体功能区合理规划与布局的条件下,应依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状况、资源利用状况,打造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生态经济功能区,使得生态型经济、生态型生产等理念真正融入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让“生态理念”成为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之一。生态功能区是寻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有效途径。它强调生态学基础和经济发展规律,综合全面考虑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内的生态因子,从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根据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所构成的空间组合形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生态经济单元。本文所指的生态经济功能区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选取适当的生态要素、环境要素、资源要素和经济要素加以判断、分析,综合考虑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开发利用理论和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而进行的区域规划和定位。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友好、可持续发展。所以,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构建生态经济功能区,实现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的以高科技、好创意为支撑的生态型生产方式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其客观必要性。
生态经济功能区的建设也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全社会关注的前提下提出的,有其科学性和时代性,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可行性。经过二三十年的改革开放,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已步入中低收入国家的行列,已经摆脱了温饱问题,正在逐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人们不再停留在物质消费领域,而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闲暇经济、体验经济、审美经济、健康经济、幸福指数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资源节约及有效利用问题,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日益引起全民的关注和认可。因此,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