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
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得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出现萎缩,税收收入将会大幅下降,政府融资功能也会随之下降;另一方面,政府被迫投入大量的公共资源来救助金融机构,干预整个金融市场,严重冲击了政府和金融机构、政府和金融市场、政府和金融行业之间的正常关系。
在此种经济形势下,对海南特区金融生态环境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对总结海南特区建省20周年来的成就和经验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正常的信用荡然无存,市场上正常的借贷秩序和融资秩序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极大地阻碍了金融机构之间正常的往来,严重恶化了全球金融生态环境。
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得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出现萎缩,税收收入将会大幅下降,政府融资功能也会随之下降;另一方面,政府被迫投入大量的公共资源来救助金融机构,干预整个金融市场,严重冲击了政府和金融机构、政府和金融市场、政府和金融行业之间的正常关系。
在此种经济形势下,对海南特区金融生态环境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对总结海南特区建省20周年来的成就和经验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 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综述
学者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多采用定性方法。关于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徐诺金(2005)指出,金融生态是指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环境。这一概念认识到金融生态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环境,并且金融生态内部组织及其外部环境是金融生态的两大构成。但这一概念没有清楚地界定金融生态环境各构成在环境中的角色;李扬等人(2005)进一步发展了金融生态的概念。指出金融生态环境是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这一界定明确提出了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的一个构成部分,并指出了金融生态环境各构成的角色。
关于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改善,朱德位(2006)认为,我国金融生态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不协调的金融结构制约了金融主体的活力、金融生态环境的培育及金融调节机制的完善。因此,优化金融结构是推进金融生态建设不可逾越的重要关隘;侯连卿、李建波等(2005)研究了征信业发展、信用基础与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征信业、建立信用基础的对策建议;皮天雷等(2006)研究了法律制度和金融生态环境的关系,并提出了完善金融法律制度的建议;李兴蓉和张连刚等(2005)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程昆(2006)指出,分析地区差异性的原则对于找到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措施将更有意义,并以广东为例,从金融生态环境的信用风险控制功能角度解释了广东金融业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定量研究极少。李杨等(2005)确定了九项用以评价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它们分别是:经济基础、企业信用、地方金融发展、法治环境、信用文化、社会中介发展、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金融部门独立性,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以城市金融资产质量状况为产出,以上述九个因素为投入,构建了一个刻画金融生态环境边界的超曲面,进而得出了刻画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指标。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分析了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各子要素对综合评价指数的贡献。郭伟(2007)对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作了简单的定量分析,并且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极高,评价体系不甚合理。
本文试图从金融业发展水平、金融业开放度、经济发展水平三个目标层和各项存、贷款增长率,金融机构、职工人员、现金收入增长率,外汇存、贷款增长率,外汇收入增长率,GDP、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外汇投资增长率等13个准则层出发,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海南特区金融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
二 海南特区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区域发展经验表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金融竞争力的提高、打造经济主体综合实力,有利于确保经济金融安全、增强企业投资信心,有利于吸引资金流入、保障经济发展资金来源多元化,有利于国家货币政策有效运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考察海南特区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可以从海南特区建省以来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角度定性研究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同时采用专家评分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海南特区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剖析海南特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